基金频踩雷天灾还是人祸
3 天灾还是人祸
年内基金集中重仓的部分股票频繁遭遇“黑天鹅”突袭,“踩雷”事件屡有发生。而伴随着阵阵“雷响”,曾经被投资者誉为市场“带头大哥”的公募基金业,当下正面临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声誉拷问”。
“基金的本质是价值优先、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如果配置偏离度太多,或在单只个股上赌太多,组合平滑风险的能力肯定会大大减弱,何谈分散风险?”批评者质疑基金出现“投资偏离”。
“中国上市公司里有一小部分诚信不好,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的查处,是监管部门的事情,是检察院、法院的事情,其权力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基金公司研究人员、基金经理能力和权力所可以触及的范围。”业内人士回应“天灾”不可抗力。
一场有关基金投资理念和行为的争论和反思就此拉开序幕。
“今年以来,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快速增加,即基数的扩大,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以及不诚信事件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基金的‘踩雷’现象也因此增多。”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表示,基金公司作为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投资行为以组合管理为主,很多公司旗下的基金持有100多只、200多只、甚至300多只股票是正常情况。在此基础上,踩中个别地雷,概率只是基金持股比例的1%,甚至更低。
在王群航看来,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是监管部门的事情,是检察院、法院的事情,市场不应该对基金公司的研究人员、基金经理有过高的、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事实上,在“双汇事件”中,部分舆论就对相关基金“踩雷”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然而批评者亦言之凿凿。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有些“踩雷”事件属于“天灾”,风险并非基金自身可控,但并不排除另一些由于基金投资偏离而产生的“人祸”,继而踩到了地雷。
事实上,在今年曝出的部分“案例”中,一些基金确实采取了过于激进的、甚至有违于其自身所标榜的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策略。该人士表示,当下公募基金竞争日趋加剧,过分追求超额收益的导向使得基金在投资方面存在“浮躁”的情绪。
以重庆啤酒为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相关基金恐难脱责任。“生物制药本身就是高风险投资,投资周期较长,期间蕴含的风险较大,基金对此应有基本判断。而且,对于新药开发而言,越临近三期临床,炒作的风险越大,因为实际的结果一旦出来,想象的空间也就消失了”。
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也表示,此番部分基金对于重啤的过分扎堆“值得商榷”。“现在的投资几乎成了考验基金经理‘想象力’的年代。”该投资总监表示:“但对于想象力要有所约束,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相关公司可能从凤凰变乌鸦,估值也将面临大幅度的调整,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肯定极其剧烈,这种类风险投资并不适合公募基金,尤其不应该重仓持有。”
4 价值投资困境
如果将今年的“踩雷事件”作为一部“经典教程”,那么基金该遵循怎样的投资理念,无疑是留给整个行业思考的“回家作业”。
分析人士称,尽管“价值投资”曾经在06、07年的大牛市中为基金公司赚足了眼球,但面对缺乏足够赚钱效应的市场和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现状,基金经理的浮躁情绪有所上升,或“主动迎战”,或“迫于无奈”,在投资实践中偏离价值投资的方向。
“‘一战成名’的预期掩盖了‘一蹶不振’的风险。”沪上某基金经理表示,源自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钱,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应该赚也有能力赚到的钱。但现在整个市场都充满了博弈心态,公募基金也不能免俗,因而会采取对行业很极端的配置策略,以及押宝重组股的做法。
一位基金经理表示,自2008年A股大跌以来,在市场的反复剧烈震荡中,不少基金公司自发“抱团取暖”,扎堆个股并不罕见。“熊市中,投资规模确实应该收缩。在基金经理缺乏明确盈利途径的情况下,且仅有少部分股票抗跌的时候,一个很自然的选择,就是选择安全的标的,并增加集中度。”该基金经理表示。
然而正确把握“度”,实属不易。
北京某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当集中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事情往往会走向反面,潜在的风险就会暴露,一些机构自以为研究很深很透的公司,其经营中也会出现风险,黑天鹅魅影迭现。这时既要保证获取超额收益的目标,又做好风险控制,这其中的平衡确实比较难把握。”
该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敢于重仓的“独门股”,往往是经过投研团队精心挑选、长期跟踪调研的优质个股,在基金公司投研团队的心目中,属于较为放心的投资品种。而在A股近年的剧烈震荡中,“独门股”也确实给不少基金公司带来了不菲的超额收益,因此,其蕴含的投资风险往往被基金公司忽略。
批评者更是质疑基金“收缩战线”的动机。“事物总有两面性,选择安全标的增加集中度可以说是为了抗跌,但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潜在风险进一步上升呢?”某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把‘押宝’说成是‘抗跌’,一旦押错了又推说是‘不可抗力’,基金的投资者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原本就单薄,这对基金投资的风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个股集中持有,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并不符合基金目前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
北京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坦言,基金的投资偏离在一定程度上与行业现状有关。他表示,基金公司在目前的治理结构下,考核依旧偏短轻长,股东方面的短视行为给基金经理乃至整个投研团队都带来了较大的投资压力,“剑走偏锋”、“搏一把”的心理上位,价值投资理念无法真正被落实到具体投资实践中。
重庆啤酒乙肝疫苗的研制结果最终要在明年揭晓,而有关基金“踩雷”的质疑和反思也依旧在继续。天灾也好,人祸也罢,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树立一个为众多投资者普遍认可的金融品牌或许需要数十乃至上百年的持之不懈,然而从众星拱月到走下神坛,人气的分崩离析似乎只在旦夕之间。真正坚守价值投资的阵地,需要基金行业的长远决心,需要投资者的理性认知,同时,也需要制度安排上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