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跳槽三大原因解读
求发展为高薪选“自由”
作为基金掌舵人,频繁的更换或多或少会给基金业绩带来负面影响。而近年来,这一现象却开始普遍起来,除公司内部调整外,最多的原因便是基金经理“弃旧觅新”。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资讯整理数据显示,在223名离职后有最终去向可寻的基金经理中,125人最终选择去往其他公募基金公司,占56.05%;80人最终选择“奔私”,占35.87%;18人最终选择去往券商,占8.07%。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采访时表示,基金经理跳槽后去往其它基金公司和私募的现象比较明显。若是去往其它公募公司,首先,可能是从小型跳槽到大中型公司,认为自己在新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更大或者跳槽后职位有升迁;其次,薪酬比跳槽前公司有较大的提升;而若从公募跳槽至私募,则基金经理可能考虑到公募基金管理制度相对严格,投资运作不但受到证监会的很多监管,还要受到基金公司整体战略的颇多限制,私募基金往往投资运作灵活,基金经理权限更大,管理制度相对轻松。
同时他强调,基金经理跳槽投资者还应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市场对于基金经理的变动很敏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相关基金的业绩会下滑,这种心态背后的心理逻辑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从积极的心态出发,应该相信每一位新来的基金经理都能够做的更好。
35.87%基金经理“奔私”忙
《证券日报》基金周刊根据资讯整理数据显示,在223名跳槽后有最终去向可寻的基金经理中,125人最终选择去往其他公募基金公司,占56.05%;80人最终选择“奔私”,占35.87%;18人最终选择去往券商,占8.07%。
由此可见,最终选择留在公募行业的基金经理占比过半。资讯数据显示,其中,目前任职嘉实基金公司旗下嘉实周期优选基金经理的詹凌蔚更是自从业起,前后在4家基金公司中任职,此外,还有28人先后任职3家基金公司。
而除选择新公募东家外,最多的选择便是投奔私募。投票结果显示,55.9%投资者认为从事私募基金赚钱更多、6.5%投资者认为私募基金人际关系更简单、5.9%投资者认为私募基金工作环境更加轻松、14.1%投资者认为私募基金可以做老鼠仓,另有17.6%投资者认为私募基金的发展空间比公募基金更大。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周刊采访时表示,基金经理跳槽已是很普遍的现象,跳槽至其它公募基金公司无非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到别的基金公司可能职位有升迁,例如从原公司的基金经理升至现公司的投资总监等;其次,只职位没发生改变的前提下,可能薪酬方面比跳槽前公司有不少的提升;再次,也可能是认为新的公司工作环境更为人性化和舒适;最后也可能是凑个小型基金公司跳槽进入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认为自己在新公司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更大。
公募基金经理跳槽至私募现在看来,大有人在。王群航向记者表示,公募基金管理制度相对严格,投资运作不但受到证监会的很多监管,还要受到基金公司整体战略的颇多限制。工作平日用到的电话和MSN都会受到公司的监控。而私募基金往往投资运作灵活,基金经理权限更大,管理制度相对轻松。
王群航:应以积极心态看待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表示,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例如私募、券商理财等非公募业发展非常迅速,这些行业需要专业的市场人才,而这样的人才目前只有公募基金公司中才有,所以挖角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是公募基金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公募基金目前有70家基金公司,随着日后的发展,还将陆续有30家基金公司会成立,公募基金业内的人才也供不应求,公募基金内部互相挖角的现象也会日益明显。
而对于半数基金选择在持有基金的掌舵人发生变更时,便会赎回基金的情况,他强调,基金经理跳槽投资者还应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市场对于基金经理的变动很敏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相关基金的业绩会下滑,这种心态背后的心理逻辑其实是错误的。随着这个行业的日益发展,这个行业在不断地发展,每一个新的基金经理,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从积极的心态出发,应该相信每一位新来的基金经理都能够做的更好。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