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基金不是凑热闹 结果往往并不那么美
近期基金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理财型基金大热卖,两只30天理财基金首发卖出了400多亿元的天量。理财基金之所以受追捧,首先缘于投资者对于被冠以“理财”二字产品的青睐;其次,缘于大部分投资者在熊市环境中的风险厌恶情绪,将理财产品视为资金避风港。
众所周知,2011年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大年,全年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接近17万亿元。去年年底,银监会全面叫停30天期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短期理财基金迎合了这一空白以及旺盛的市场需求,加之相对一般5万元起始门槛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说,此类产品还具有低门槛的优势,难怪刚一上市就遭哄抢。
目前两只产品均披露了七日年化收益,正如此前市场所估计的,收益低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货币基金,并没有显示出优势。短期理财基金本质上就是类货币基金,两者投资标的基本一样。目前,上述一只理财基金已经公布了投资组合,该基金成立7天后建仓完毕,绝大部分资产投向了银行定期存款,成为了帮银行揽储的又一个通道。
但是,理财基金在运作上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却无法一样。银行理财产品有巨大资产池作支撑,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能力强,可运用的工具多,预期收益是能保证的。短期理财基金则由于其投资组合标的久期较短,控制在150天以内,甚至是一个月左右,而一般货币基金的组合久期可以达到180天。组合久期短的情况下,要期望获得超过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必然要在其他方面做点“牺牲”,仅仅是靠大部分资产都做定期存款,长期收益率必然是没有优势的,比如要求债券回购杠杆比货币基金更高,所投资的企业债和短融的信用等级更低一些。不过,这种安排无疑会增加投资风险,而应对资产波动的能力却远不如银行。另外,理财类基金牺牲了货币基金随申随赎的流动性,30天的封闭运作期间无法赎回。
当货币市场趋向宽松,资金利率走低时,债券和货币类基金收益率难免随行就市的下降。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已经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很难说此类产品能否取得预期的收益率。
就如同电影圈内常有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基金圈内的规律则是新基金好发难做,难发好做,这背后并不是一种偶然或巧合。事实上,过去几年,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都不乏某一类基金在某一个阶段格外火爆的情况,最后的结果往往并不那么美。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