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怪招迭出 两线出击粉饰业绩
追求绝对收益的阳光私募其灵活性不容置疑,然而一些阳光私募却通过各种各样的“怪招”,竭力将产品业绩加以“粉饰”,比如放弃管理费、灵活处理通道费用、控制第一只产品规模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阳光私募管理人往往会在产品净值处于0.95元左右的“预警线”时,进行一些非常规的操作,如通过一系列手法来让净值保持与面值间的距离。在产品净值处于0.7元左右的“清盘线”时,“砍仓”死保不突破。
由于对冲机制不全,阳光私募为保证生存,不得不追逐更大的管理规模。然而,规模俨然又是业绩的“天敌”,大部分阳光私募并不容易寻求到一个平衡点。
拉高业绩 “买路费”一度飙升
日前,深圳一五星级酒店,私募老王游走于人群中。在这个以私募为主的沙龙上,老王除了与同行交换名片,交流些经验外,总是见缝插针地推荐一只股票。而这只股票恰恰是老王的重仓股之一。尽管老王极力渲染其看好的理由,但是从听者的反应来看,效果并不佳。
对此,深圳一曾得过金牛奖的阳光私募基金投资经理表示,“圈内互相荐股,目的心知肚明,无非就是自己先买了,然后再推,没人傻到自己没建好仓,就给别人推荐的。”
当然,私募老王的做法并不上道,“高明”的一些人士,为了追求短期的超额收益,则是主动四处探听消息股,其眼线遍布热点公司。而这些举动,大多涉嫌踩着内幕交易的“红线”。
相对而言,上述举动其实最终还是回归到获取收益这一本源上。一些阳光私募新军为了把第一只产品业绩做漂亮,怪招更是层出不穷。
首先,是极力控制规模。深圳一私募透露,近些年冒尖的阳光私募产品中,尤其是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阳光私募产品,不少产品规模在3000万元以下,甚至不到1000万元级别。而控制规模的缘由在于,小的规模更易冲业绩。
其次,更有甚者,通过私下协商的方式,将通道费、管理费返还到产品上。此前,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阳光私募的证券信托账户“买路费”一度飙升到500万元;近期随着券商通道及基金专户通道的竞争,信托通道费用大部已降至100万元左右。上述深圳私募表示,一些阳光私募产品,通过私下协商、放弃管理费等费用的方式返还到基金产品上,可以拉高业绩3到5个百分点。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做高业绩,往后可以发行更多、更大规模的产品。
备受煎熬 “两线”附近藏玄机
“为了应对压力,一些阳光私募管理人往往会在产品净值处于预警线或0.95元左右的时候,进行一些非常规操作。”有阳光私募人士透露。
所谓清盘线,一般在0.65-0.85元左右。目前每只阳光私募产品对清盘条款规定各有不同,从已设置止损线的非结构化私募产品来看,止损的要求一般在净值0.5-0.8元之间,而结构化私募产品的止损线会高些,业内一般将净值0.7元当成清盘警戒线。一位阳光私募投资总监表示,规定清盘线,一方面可以更好控制住风险,保证持有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会让管理人畏首畏尾。
在低迷的市场打击下,继2011年“非正常死亡”数量突破百只之后,阳光私募2012年更是雪上加霜。除去正常清算的阳光私募外,提前清算者超过110只。为了存活下去,一些新发阳光私募将止损线设定为0.5元。一些亏损严重的老私募基金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的形式,调低止损线,甚至取消止损线。此外,更有一些在“生死线”上徘徊者使出浑身解数。
华南一民间出身的阳光私募基金经理曾在2010年发行过一只产品,这也是其目前唯一的产品。去年11月份,由于市场持续调整,该产品的业绩一度跌至0.75元左右。迫于清盘压力,该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唯有大幅度斩仓,通过降低仓位,来保证净值稳定在0.7元以上,以避免基金净值跌至清盘线。不过,这一操作却让他再次错过去年底的行情。
被迫砍仓的行为在银行渠道客户为主的阳光私募产品中表现得更加明显。银行渠道的客户以稳健为主,在产品净值下跌超过10%时就开始给投资经理施加压力,超过20%就赎回产品,这就迫使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在临界点的时候,被迫砍仓。
此外,0.95元左右也是一条微妙的“预警线”。过去数年,市场持续调整,阳光私募产品也屡屡跌破净值,这对于投资人而言,无疑备受煎熬。近期随着市场的部分反弹,一些原本在0.8元左右的阳光私募产品强力反弹至净值附近。但让阳光私募烦恼的是,冲回1元以上后,遭遇“尴尬”的赎回烦恼。如深圳一规模在10亿元左右的阳光私募去年业绩虽然不错,所管理的产品全部重新回到面值以上,但仍然面临赎回压力。最为严重的是,深圳一成立于2008年的阳光私募,其成立时委托人为31名,均为自然人投资者,首募4206万份,去年该产品份额被赎回八成。无奈之下,信托公司已与投资顾问解除合同,自行管理。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与公募基金类似,阳光私募也会遭遇面值“魔咒”。尤其是前期亏损的产品,一旦净值接近面值或超过面值,就会引发投资人的赎回潮。面对这种状况,有规模在5亿元左右的阳光私募机构总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有时候为了缓冲赎回的压力,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能将净值稳定在0.95元以下,以保住现有规模。待合适的时候,一鼓作气把业绩冲上去。”
重压之下规模“双刃剑”难求平衡
业内人士透露,经营一家阳光私募的成本至少在200万元以上,包括通道费用和日常运营费用等。
目前阳光私募发行产品主要走四个渠道:一是信托,二是基金专户,三是券商,四是银行。此外,还有一些私募选择有限合伙制。走信托渠道,通道费用高企,一度至数百万元。近期,随着券商通道、基金专户通道的开辟,阳光私募用于买路费的费用明显降低,其中券商通道费用0.3%,仅为信托通道1/3,托管费0.1%,仅为信托1/2。此外,日常经营费用(包括办公场所、人员薪酬等)大概在100-200万元左右。
按照一年运营成本200万元计算,如果不计算业绩提成,整个管理规模至少2亿元左右才能勉强“温饱”。深圳一规模在3亿元左右的阳光私募管理人对记者抱怨,“现在没有业绩提成,日子还是过得很艰难;但是根据过去几年的市场状况,想拿到业绩提成也很难。”
这就迫使一些阳光私募通过扩张来维持运营,规模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冲上规模,获取足够维持运营的管理费;另一方面,由于团队未能适应管理规模,业绩也迅速下滑。
有私募人士表示,由于对冲机制不全,阳光私募难以在弱市下赚到钱,也就无法获取业绩提成,这样规模就成为生存的保证。阳光私募为保证生存,不得不追逐更大的管理规模,然而,规模俨然又是业绩的“天敌”,想要盈利的阳光私募难以在此间找一个平衡点。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