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基金

监管层召券商基金闭门会议 定十倍规划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证券行业的“放”与“收”

  今年5月,证券行业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创新走多远”和“风控收多紧”两个话题。

  市场化趋势不可逆转

  始自去年初的券业创新牵动的不仅是行业目光,而是已涉及每一位投资人的利益。证券行业由2005年前的“剩者为王”时代,到2006~2009年的“规模制胜”时代,如今已转到“创新驱动”时代。

  宏观层面,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不会重回计划经济时代,而是朝着市场化纵深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政府要向市场和社会放权”。

  金融自由化进程将加快。金融“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综合经营,银行控股保险、基金、信托等逐步从试点走向扩展,各类金融子系统间的业务交叉日趋明显。在此背景下,市场化、脱媒化和混业化成为未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趋势,客观效果将表现为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

  微观层面,证券行业持续放松管制,回归到以市场主体为主导的自由竞争阶段,券商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为增强。

  从诞生至今,证券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治理使得系统性风险几率大幅降低,证券行业不再为生存焦虑;传统盈利模式无以为继,部分券商近几年陷入生存困境;决策层钝化困局凸显,与投行狼性文化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券商业务重点和竞争焦点发生转移——从过去同质化的经纪、投行业务转向资管、资本中介及其他创新业务;行业转向多样化、市场化、差别化等。

  拉长时间的轴线,当今券业与10年前不同,和昨天亦不同。过去的成功经验不但难以复制成功,反而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根据旧经验思维新命题已不恰当。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曾表示,新形势前,中信证券和其他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无明显优势。

  金融自由化下的混业经营趋势,引得不少市场人士担忧商业银行对证券业的进一步侵蚀。试想如若工行全面进军证券行业,目前国内所有券商的抵抗无异于螳臂当车,届时券商沦为银行的证券部或许并非危言耸听。

  创新,在此刻被赋予证券公司摆脱低端化、同质化、通道化、边缘化、乃至被收编的突围使命。

  然而,纵观证券行业历史,创新天然存在阻碍。大部分券商在单一的通道盈利模式中生存,依靠牌照红利维系生存。新时代下,秉持“剩者为王”原则,最终可能“剩者为寇”。

  创新对于时代、对于公司、对于个人,均是智慧、胆气、风险的红利。既然是对现有产品、市场、服务方式的突破,一定伴生着试错和失败,没有人能轻易否定,这是创新者的代价,亦是机会。

  底线是合规及防系统风险

  最近关于“券商别把别人的垃圾捡起来”的说法,引发了业界对创新风控的多种猜测。

  券商对于风险的教训主要集中于综合治理前。曾经多少行业巨头折戟沉沙,豪情万丈付与流水。然而,这种行业生存风险通过第三方客户资金存管等制度已基本屏蔽;加之证券行业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成立,中国券业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大幅降低。

  创新开闸后,监管层提出证券行业发展要“定准底线,放开空间”,那么券商经营的底线是什么?

  市场参与各方对底线的理解不尽相同。对于大多数券商而言,底线就是保证生存。当前涉及生存的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基础风控系统和创新业务风控体系。

  基础风险历来是国内券商的短板,这个行业长期主要与股票单一品种打交道,很多从业者的风险意识仅停留在自营股票亏损,对于营销、产品销售以及声誉等风险,缺少具体认知。

  创新风险则更是新事物,这个无法预先有效设定的风控体系只能在创新业务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遗憾的是,一些公司对政策的错误解读所导致的创新叫停,或令其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

  就行业而言,目前风险指数相比其他金融机构偏低。譬如券商出现的经营风险将由股东承担;行业恶性竞争可通过协会协商解决;投资者利益受到侵害则通过民事诉讼来获得赔偿。

  或许只有某一券商损害了公众利益,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倒闭,券业才能逐步懂得尊重投资人、维护客户利益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道理。

  监管层的市场化思路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一位监管人士曾表示,监管部门并不担心也不害怕券商的倒闭,倒下者能为生存者留下教训,这个行业才会真正健康。

  另一位监管者去年在一闭门会议中表示:“只要券商建立了自身的风险指标体系,可以将风险容忍度设为零;他们可以追求高风险高收益,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在很多监管者看来,现阶段证券行业坚持的底线就是不爆发系统性风险以及行业的合规运营。

  美国金融危机一度让国人畏惧金融创新。但历史表明,每经历一个大周期,经济体和其金融系统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崩溃,继而复苏再生。

  后来者的中国也会遵从这一规律。金融从业者要做的是敬畏市场,尊重自然规律,防范基础风险,而非因噎废食,拒绝前进。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一个习惯旧有模式的行业投身新时代总有诸多不适,这些“不适”有些可以自我修复,有些需要刮骨疗伤,前提是,参与各方都应拿出“改变”和“被改变”的勇气与魄力。(.证.券.时.报)

  券商公募业务疑似卡壳 大集合转公募规则待明

  6月3日是证券公司获准向证监会申请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第一个工作日,但不少券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却表示,虽然紧锣密鼓的筹备多时,但申请递交却并不容易。

  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架构成为绝大多数券商卡壳的主要原因,短期内恐将只有五家已有资管子公司的券商能递交申请,多数摩拳擦掌已久的券商只好寻路“曲线救国”。

  此外,券商人士透露,监管部门人士此前已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六一”大限后大集合产品既不允许新设,也不再允许投资者申购,但截至目前尚未下发正式文件明确如何操作,大集合产品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业界尚在等待细则。

  谁来抢跑?

  事实上,符合条件申请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券商不在少数。按照《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证券公司开展该业务的条件为:符合资产管理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或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低于20亿元等。当时,业界初步估计有16家证券公司符合条件。而招商证券最新的研究报告则显示,截至5月31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规模达3193亿元,理财产品净资产3095亿元。其中,38家券商的集合理财规模在2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中则有中信、海通、华泰等13家符合20亿元门槛。

  前述暂行规定发布后,数家券商均已表示在积极筹备递交申请,但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家券商均表示,尚未递交申请,难题在于如何开展业务。

  消息人士透露,此前监管部门专门就券商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召开内部会议,有关负责人明确提出,券商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必须符合两大规定:一是没有资管子公司的券商须成立和资管并行的基金一级部门,二是此类公司如果旗下拥有基金公司股权,则需要把相应高管撤回。

  如是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部门独立,除确保风险隔离外,还能防止利益冲突。

  但这一规定让不少证券公司犯难,一家资管业务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负责人透露,“我们公司领导基本不赞同再设立一个一级部门做基金业务,本来资管业务赚钱就不多,这下等于需要重新铺一个大摊子”。他表示,目前多数证券公司筹备公募基金的主力人马均来自资管部门,拆成两个一级部门运作成本高且难以整合公司内部资源。而由于多数满足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券商旗下均有基金公司(据金牛理财网统计数据,券商系基金公司共42家),证监会要求撤回基金公司高管这一条款更是让不少券商直呼难以接受,没有哪家券商愿意撒手对基金公司的掌控。

  摸索解题

  对于面临的政策难题,一家上市券商高管表示公司虽然早就搭建好了筹备队伍,但具体如何解决与政策冲突这一难题还需董事会最后裁决,预计最终拿出方案再上报最早已是下半年的事情。

  “按照这样的规定,现在唯一能申请公募基金牌照的公司只剩下了拥有资产管理子公司的五家券商,他们可以在子公司下设管理资管和公募基金的两个并行的部门,即容易整合内部资源又避免了风险”,券商人士表示,目前,仅有东方证券、国泰君安、浙商证券、光大证券及海通证券已设立资管子公司,这五家公司或率先递交申请。

  一家已有资管子公司的券商高管也透露尚未递交申请,一方面是等待细则下发,另一方面则是忙于赶上资管末班车,“对券商来说,做大集合产品更合算、收益更高,目前行业里绝大部分大集合产品都会提取收益20%,远远高于基金的申购赎回费用,做公募基金则没有这个收入,若不是考虑到大集合即将叫停,券商也不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做公募产品。”

  而其他没有资管子公司的券商恐难搭上公募基金首班车,一些证券公司正在酝酿将其资管分公司改为资管子公司以规避政策制约,但这必然延后券商普遍开展业务的时间。

  前述券商人士同时透露,“证监会机构部的领导则会上鼓励券商探索更多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模式,不知道是否会有别的券商想出解决之道。”但有资管人士对表示如果政策没有指出明路,恐怕券商短期内无路可走,希望监管部门考虑行业现状,做好顶层设计。

  迷茫的大集合

  尽管困难重重,但绝大多数券商均用足气力抢滩公募基金业务。一方面为了符合证监会的相关规模,另一方面为了搭上集合产品的末班车,5月证券行业集体突击抢跑,一个月内成立266只集合理财产品,成立规模高达388亿元,可见行业对开展公募基金的热情。

  招商证券分析认为,由于公募基金投资者门槛较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门槛更低,券商大集合转向公募业务后,将有效拓宽券商资管业务的客户群,有助于迅速扩大业务规模。但由于目前大集合转公募的业务具体细则尚未出台,对券商资管业务的具体影响尚不明晰。

  但在积极追赶的同时,更多券商资管部负责人仍在等待政策明确大集合产品何去何从。“此前监管部门在内部会议上提及过,理论上‘六一’大限之后,券商不再允许设立大集合新产品、投资者新申购产品也将被叫停,今天一上班我特意跟渠道打听过申购能否照常允许,但是同事回复我还没有进一步消息,我们也不知道下一步大集合产品怎么办”,北京一家券商资管负责人透露,监管部门计划针对大集合产品发文,但目前尚未收到正式通知,但已有的大集合产品延续到存续期结束将是大概率事件。

  而对于部分未达到开展公募基金业务标准的券商而言,大集合产品的大门关上之后,在理财产品市场唯一可图的仅有小集合和定向产品,行业差异化竞争必将日趋激烈。(.中.国.证.券.报)

  券商策略会一场花500万 国泰君安美女美食留人气

  券商中期策略会正在沦为鸡肋。《金证券》记者了解到,为节省费用,中信建投、财通证券等中小型券商明确停办年中策略会,宏源证券则在“开与不开间”犹豫。坚守的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不惜祭出公布所有分析师手机号、美女研究员站台、送4G手机的招数,以图挽留人气。

  倒是消费类上市公司乘虚而入,王老吉、黑芝麻乳等产品纷纷出现于策略会现场,汤臣倍健董秘更密集赶场5场策略会,极力吆喝公司的“投资价值”

  美女+美食券商策略会出招

  又到一年中报策略季。昨日,有投资者在微博爆料,国泰君安5月30日举办的中期策略会风格大变,“公布了所有分析师的手机号,同时送上南方食品的黑芝麻乳作为饮料。”此外,从凤凰卫视跳槽的美女分析师林琳闪耀全场。

  不过,微博认证为“国信证券研究员程成”的网友不甘示弱,紧随爆料“参加国信策略会有王老吉喝,还有龟苓膏,将来还有4G手机与半价宽带资费套餐”

  “(公布手机号码)这一举动应该无所谓吧,有不少机构投资者早就知道了,我们也欢迎随时交流。”昨日,国泰君安一研究员对《金证券》记者确认上述消息。

  玩噱头、耍花招,近些年各大券商屡屡挑战投资者想象力。2011年光大证券推出泳衣秀,让台下一帮男性基金经理看得如痴如醉。同年,中金公司举行豪华游艇酒会,现场星光熠熠,政商名流冠盖云集。2012年国泰君安医药团队则推出医药之歌——《医心》,将所看好的医药公司名称融进了歌词中,不单风格被网友评为“酷似周杰伦的《菊花台》”,而且举行了MV首发活动。

  多家缺席坚守者强支撑

  一边穷尽心力,一边却是偃旗息鼓,无不折射出券商中期策略会的疲弱。目前,除了先行举办的申万、东方、国君策略会,其他券商的举办日期鲜有敲定。

  昨日,中信建投某大区销售经理向《金证券》记者透露,“目前为止都没有接到中期策略会的安排,应该是不开了,如果开早就有通知了。”就在去年,中信建投曾因一封“文艺范”十足的中期策略会邀请函名噪一时,今年江湖不再有其传说。

  财通证券也挂起了“免战牌”,内部人士表示,“一场办下来要500多万,公司明确不办了,说是节省费用、重点客户重点服务。”这也是财通证券首次停办,其实去年7月公司举办的策略会已是勉力为之,由于团队力量不强公司邀请了三位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撑场。

  摇摆者有之。宏源证券一位销售经理称,公司2013年度策略会4月份才开,所以现在不确定年中的还开不开。

  手头捉襟见肘、预测屡屡不准、信息渠道增加是券商策略会江河日下的重要原因。一位有十几年投资经验的股民告诉《金证券》记者,“去年我参加了安信证券的策略会,因为高善文的名气,往年现场都是人潮汹涌。但那次人气不旺,来听的机构也是参差不齐。

  昨日,长江证券相关负责人称,年中策略会照常进行,初步定于6月下旬。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去年中期策略会移师于湖北恩施召开。这也让知情人士担心,“公司对外宣称是开拓客户,其实就是没钱闹的,今年还不知道要到几线城市去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