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净值差强人意 量化对冲“货不对板”
低迷的股市,让人们更加迷信“高科技”的量化对冲产品,这类产品持续升温。但量化对冲私募产品并不是低风险的代名词,今年以来,市场上部分量化对冲私募产品收益为负。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上海某私募机构趁着今年量化对冲投资的热潮,在渠道路演时大力推出量化对冲概念,今年已经成立了6只量化产品,而之后业绩变脸,多只产品近3个月净值下跌超过10%,还有部分产品近6个月下跌超过20%。
一位购买过上述私募产品的投资者透露,这家私募并没有进行量化对冲操作,而主要还是押宝银行股,以所谓价值投资为借口,寻找低市盈率股票,并没有对冲风险,每次询问都是用等待牛市到来之类的说辞推脱。
同时,记者注意到另一家量化套利策略的私募,据其官方网站介绍,旗下产品采取的是ETF延时套利与量化对冲相结合策略,并声称曾创造4年复利100倍的业绩,在2008年股市低潮时赢利50%。但去年发行阳光化产品后辉煌业绩并没有得到延续。
例如,该公司于去年6月成立的一只产品,截至今年8月2日,产品净值为0.95,另一只产品最新净值为0.98,据接近该公司人士透露,这两只产品即将清盘。而该公司同期成立的另外一只产品已提前结束。
针对上述量化投资产品的现状,一位第三方基金销售人士表示,国内的私募量化对冲产品确实存在规模扩大后策略无法延续的状况,导致净值下滑,也有些私募发现量化对冲概念产品好卖便积极朝量化靠拢,等募集完成后依然还是靠主观判断。“所谓的量化研究团队其实是由尚未毕业的计算机系实习生组成的。”
业内人士表示,量化对冲投资的策略很难把握,投资者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是净值回撤空间,在承诺的预期回撤幅度之上可以持有等待,一旦产品风险收益比被放大就需要考虑赎回,防止亏损扩大。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