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地面对生活和投资 摆脱“沉没成本”陷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类似这样的选择题:
(1)单位发了一场某明星的告别演唱会门票,你非常想去,但就在你准备动身去现场的时候,你得知他不会上场了,而且,一场暴风雪使道路变得很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会去看表演吗?
(2)如果其它情况与问题也相同,但不同的是:你为了这张票自己去排队并且花了不少钱,而且你没有办法卖掉它,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会去看表演吗?
这是一个行为经济学上著名的心理测试题。有趣的是,大多数人对问题(2)的情况会选择去!而问题(1)的情况下则因为门票是白送的而可以不去。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冒着巨大的风险去看表演呢?这就是“沉没成本”心理谬误对人们行为影响的典例。
所谓“沉没”,就是已经消失。对于已经花掉的钱,人们总是不能够忘记,成本已经消失,但心理却难以接受。经济学上,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比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时间、金钱、精力等等。值得警惕的是,这些成本的存在干扰着我们的心理决策,诱使我们寻找各种理由坚持错误的决定。
“基金选错了?等回收成本再说吧。”“股票出现问题了?等赚了再换。”
类似的思想斗争在生活中常见,在证券市场中,“沉没成本”带来的心理谬误也在不知不觉中误导着人们的投资行为。“保本”这一观点一向是很这些投资人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10元购入的股票至少要超过10元才会“保本”卖出。其实,如果理性地看,持有还是卖出股票与10元的买入价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旦你用10元的价格买入股票,买入价已经成为沉没成本,决定卖出的理由应该是它未来的走势,而不是你的买入成本。在单边下跌股市中,“保本”卖出的策略是非常危险的,它可能会让投资人被迫忍受长期下跌造成的巨额亏损。
理性地面对生活和投资,果断放弃那些已经发生、且不可能收回的沉没成本,而不是在失败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这不止是投资智慧,推而广之,也是生存的智慧。
机构来源:信诚基金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