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打新赚钱多 基金浮盈超70亿元
市场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参与“打新”应引导市场定价回归理性
2014年新春伊始,新股让沉寂已久的A股市场备受资金追捧。久未“打新”的公募基金面对这场盛宴也显得尤为积极,由于首轮上市45只新股的不俗表现,使得参与打新的公募基金赚得盆满钵满。据不完全统计,按网下获配数量测算,截至2月12日收盘,参与打新的公募基金浮盈超过71亿元。
根据好买基金统计的数据,截至2月12日,共有198只公募基金参与到“打新”盛宴,动用的申购资金约为321亿元,且获配金额达到44.58亿元。若按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计算,公募基金当日账面浮盈达到19亿元。若基金选择持股未动,截至2月14日,公募基金仅依靠“打新”获得的收益已飙升至40亿元。
有分析人士称,新股上市被暂停一年多,目前新的上市标准更为严格,使得新股相对具有安全边际,资金追捧新股的热情居高不下,这也使得获配新股成了几乎稳赚不赔的生意。
“我们基本都参与了所有新股报价,对于何时卖出中签的新股,则是区分对待,主要看新股的成长性。考虑到市场不够理智,在合理的估价背后,我们还会给出10%至20%的溢价。目前,这批上市的新股,其发行价估值还算合理,只是资金过于追逐。”一位基金公司打新业务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针对基金、券商高价“打新”狂热,证监会制订了专门的法规条款予以防范。《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采用询价方式的,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剔除拟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部分不得低于所有网下投资者拟申购总量的10%,然后根据剩余报价及拟申购数量协商确定发行价格。剔除部分不得参与网下申购。”
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表示,以往能否成功获配新股主要在于资金量大小,而新规实施后,必须首先剔除报价最高的部分,且剔除数量不得少于申购总量的10%,然后再确定有效报价和有效申购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金公司IPO定价过高的问题,往后定价能力是决定能不能申购成功的重要原因,此外运气也很重要。
“公募基金作为IPO报价和新股投资的重要参与者,应该肩负起维护IPO市场定价公平公正的历史使命。”多家基金相关人士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仔细研究新股的投资价值,在询价过程中做到合理报价,引导市场定价回归理性,不参与恶意报价,损害市场定价机制,竭力确保基金份额持有者的利益,确保新股发行的注册制改革顺利进行。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