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配套文件加快拟订 4月上旬发审会或不会召开
分析人士认为,从程序看,因相关配套政策未出齐,重启发审会尚欠“火候”,4月上旬发审会可能不会召开。
发审会并未如一些业内人士所预计的那样在3月底重新启动。分析人士认为,从程序看,因相关配套政策未出齐,重启发审会尚欠“火候”,4月上旬发审会可能不会召开。即使发审会在4月重启,目前数百家IPO在审企业恐难全部坚持到底,综合转战新三板、海外上市及因业绩等原因放弃上市等情况来看,约三分之一IPO在审企业可能将选择离场。总体来看,年内新股发行审核节奏和数量不会超出市场承受能力。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有多个配套文件尚未发布。其中,最为重要的配套文件是关于投资者保护的配套细则。
业内人士介绍,这一细则基本起草完毕,但发布时间晚于预期。未来,除需按新股发行相关政策修改申报材料外,所有IPO在审企业需落实这一细则。这样,在这一细则发布前,发审会难以重启。20余家已过会企业,也会因这一细则尚未出台而暂时难以继续推进上市进程。
不过,其他多项配套文件准备工作均快速推进。例如,有投行人士透露,证券业协会已下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承销业务规范(2014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3月31日,有望在4月正式发布。
一家IPO在审企业有关人士表示,按照有关规定,一旦公司重新递交材料,预披露程序将启动。这意味着,公司经营状况将接受公众评点。所以,有些IPO在审企业宁可同其他企业一起递交材料,也不愿当“出头鸟”。这将导致大批IPO在审企业和中介机构争相上发审会的意愿不强,补交材料不像市场预期的那样踊跃。
有投行人士透露,部分IPO在审企业在与监管部门沟通后已开始考虑主动放弃。上周有3家IPO在审企业的状态已变为“终止审查”。多位消息人士表示,粗略估计今年将约有三分之一的IPO在审企业会放弃等待,再加上快速审核存量等因素,年底前新股排队压力将大为缓解。
--------------
在证监会明确表态“开国际板的条件还不成熟”之后,战略新兴产业板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扩大版图的一个新方向。但是,随着监管层对企业上市地选择的放开,上证所的“战略新兴产业板”似乎要黄了。
“现在来看,战略新兴产业板已经没有必要了。证监会允许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以后,对上证所而言,可能比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更好。”一位大型券商投行部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
另一边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是让出了“面包”,得到了“蛋糕”,有得有失。预计未来中小板企业资源会分流至上海主板市场,但同时监管层也降低了创业板的上市门槛,打开了酝酿多年的再融资闸门。
中小板分流至主板
证监会上周表示,新股首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在沪深市场之间自主选择上市地,不与企业公开发行股数多少挂钩。同时也表示,排队企业积压较严重,IPO审核将坚持“沪深均衡”的原则。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主板排队企业169家(包括2家过会企业)、中小板排队281家(包括8家过会企业)、创业板排队企业232家(包括17家过会企业).
综合上述信息可以看出,证监会的“IPO分流”政策,旨在引导企业从深交所转移至上证所上市。更确切地说,是打破中小板与上海主板的公开发行股数限制,引导拟到中小板上市的企业转移到上海主板上市,将中小板市场向上证所倾斜。
2010年之前,上海主板市场与深圳中小板市场依据企业发行股数是否超过1亿股进行划分,不足1亿股的企业到中小板挂牌。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内部指导区间,即IPO融资股本在1亿股以上的,原则上在上证所上市;5000万股以下的,原则上在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而融资股本在5000万至8000万股的拟上市公司,则由相关公司自主选择。
“目前上海主板和深圳中小板适用的法规和发行条件完全一样,但此前两所之间约定按企业发行股数多少划分上市地。”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曾明确表示,证监会认为这种做法不尽合理,需要进行调整。
至于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能否选择到上海主板上市,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由于上市规则不同,企业需要达到主板上市要求后,重新递交材料。“企业自己可能会考虑申报成本以及排队的时间,估计创业板企业不太会更改上市地。”该人士称。
创业板行业限制取消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期间,上证所理事长桂敏杰表示上海正在研究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该板块与创业板将存在重合。同时他还表示,未来创业板跟战略新兴产业板之间,还将建立某种“衔接”关系,甚至是转板机制。
这一设想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上证所要分食创业板的创新企业资源这块蛋糕。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和总经理宋丽萍也先后表达了“看住”创业板的态度。“在创业板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建议全力以赴地建设好创业板,不辱使命。”宋丽萍说。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监管层并没有迅速接受上证所建设战略新兴产业板的要求,却打开了中小板向上海主板分流的闸门。
沪深交易所的“竞合”关系,在证监会层面处理起来,就表现为“均衡”。在近年来上证所发展明显弱势的情况下,这种“均衡”并没有变成完全的照顾上海市场。
在允许中小板拟上市企业到上海主板市场上市的同时,证监会也满足了深交所努力多年的两个要求:降低上市门槛、推出再融资制度。
3月21日,证监会公布了全面推进创业板市场改革的方案,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降低首发财务准入指标,取消了持续增长要求。同时,证监会发布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支持创业板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融资需求。此外,《关于进一步做好创业板推荐工作的指引》停止执行,创业板申报企业不再限于九大行业。
设新板块暂时无望
在“沪弱深强”的两市格局之下,上证所乃至监管层都希望在上海证券市场能有所突破。不论是从尚福林时代就开始酝酿推出的国际板,还是当下桂敏杰正在积极推动的战略新兴产业板,都是希望以新设板块的形式,吸纳增量资源进入股市。
不过从当前的监管层思路来看,设立新的交易板块或暂时无望。
近日业内再起“国际板破题”的呼吁,同样依然受到“放外资企业到中国圈钱”的质疑。
早在2011年1月,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部署的2011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制定国际板制度规则,全面做好有关技术准备,推进国际板建设”。随后,在当年5月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他又表示“正积极做好国际板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距离推出国际板已越来越近”。
但是随着郭树清的上任,证监会开始不再表态“国际板越来越近了”。
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在去年11月则明确表示“没有打算现在就开国际板”。“今后还要进一步地扩大开放。当然,推进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并没有打算现在就开国际板。现在开国际板的条件还不成熟,我想在这里特别澄清一下。”肖钢称。
而对于战略新兴产业板,业内普遍预计近期不会设立。“两会”期间,证监会曾表示收到了上证所报送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的初步方案,正在对方案进行研究论证。(第一财经日报)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