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统一云端捕鼠升级 大数据发威堪称神器
技术的升级往往犹如阿基米德支点,能够撬动整个局面的变化。
这点上在今年以来的资产管理机构稽查风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最早的改变源于2013年的马乐事件,那是大数据的身影第一次进入到这个以往调查难度极高的领域。
“近期的变化主要还是源于大数据,调查重点集中在资产管理机构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的问题上。”一位接近证监会稽查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而未来,大数据的应用或将进入一个更新的高度。这源于在不久前证监会主席办公会刚通过的证监会中央监管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将目前分散在证券监管领域各个角落的信息集合起来,即包括交易所数据库,也包括各层级证券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检测数据信息。
“这将是一个智能化、云数据的平台,未来会对提高稽查执法效率等起到很大作用。”上述人士表示。
除了技术升级之外,监管层也在进一步加强稽查执法力量。比如眼下已在上海和深圳增编稽查支队,每个支队增加了近100人。
从技术到人力资源配置,未来的稽查风暴将不仅是运动式,而将成为常态化。
大数据时代1.0
如果以2013年为分界点,前后的“捕鼠”信息加以对比,可以清晰看出大数据的作用。
自2009年2月“老鼠仓”入刑以来,有5件案件共8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前的“老鼠仓”查处案件,线索来源多来自于举报与现场突击检查等,或是从其他案件顺延发现线索。
事实上,在此阶段,交易所作为一个天然的大数据库,已在默默累积着数据监管经验。
这种一线数据库运作此前多运用于个股异动信息监测上。例如对于异动指标的建立,上交所异动指标分为4大类72项,敏感信息分为3级共11大类154项;深交所建立了9大报警指标体系,合计204个具体项目。
深交所监察系统即可同步实现超过204个报警指标、300项实时与历史统计查询、60余项专用调查分析、100多种监管报表监测分析等功能,每年处理的各类实时报警信息14万余次,平均每个交易日处理报警600余次。
此前的交易所数据应用流程通常是先发现个股触动异动指标,随之核查该公司是否有特殊信息公布,以及与之相关的可疑帐户锁定。比如有从未交易过该股票的帐户进行交易,而交易时间是在公司发布重组、高送转等利好消息之前等。这种迹象即成为线索,按一定程序报送至证监会,证监会决定是否立案。
这个时期内,其实也有过发掘“老鼠仓”的案例,比如第一例券商从业人员老鼠仓案中,交易所就是通过日常监控发现一只股票交易异常,涉及数个帐户与一家券商自营帐户之间的“诡异”交易,随之锁定与之相关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9个帐户,最终上报启动立案调查。
云端“捕鼠”启动
这种集中个股异动上的大数据应用,2013年后开始延伸到“老鼠仓”线索挖掘上。
2013年4月,上交所市场监察部监控显示,严某等三个个人A股账户与博时精选基金账户交易股票存在很高趋同性,涉及股票29只。作为重要线索,上交所将其上报证监会。
这就是博时基金原基金经理马乐涉嫌“老鼠仓”案的起源。
这种新领域的交易所大数据应用,随之被更高频使用。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的 “老鼠仓”调查开始,大数据“捕鼠”风暴开始步入高潮。“这一系列涉嫌老鼠仓案件调查,其线索来源都是来自于交易所日常监控下的大数据分析。”一位接近交易所人士透露。
而据证监会公布的情况显示,2013年以来,证监会共受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件线索38件,涉及基金管理公司十余家,涉及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两家。
为什么大数据在2013年开始突然显示威力?这或源于近年来交易所对于数据挖掘能力的研究推进,这其中包括文本发掘能力的引入、帐户关系算法的提升、监管流程的重塑等。
在文本挖掘方面,以深交所为例,其从2010年开始便确定了文本发掘课题,并派了一个小组前往美国取经,借鉴了美国法定自主监管机构FINRA开发的SONAR系统,即证券监察、新闻分析、市场监管系统,用于检查潜在的内幕交易和误导交易者行为。这个系统每天大概处理1万条信息和信息披露,评估2.5万个证券价量模型,生成10-60条报警信息。
随之深交所借鉴了这套系统,将原型系统项目和股价异动联合起来,提供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证券欺诈的文本挖掘信息监管。
这种对于文本挖掘能力的开发,在以往单纯数据挖掘上的监管又递进了一个层次。
而在帐户关系的对比上,更是“老鼠仓”稽查的突破点。“我们的大数据监管现在做得特别好,那套东西都快赶上淘宝的大数据了,能够瞬间比对出账户关系,交易偏好和逻辑,是个神器。”一位接近上交所人士表示。
最后则是监管流程的再改进,据记者了解,交易所对“老鼠仓”等交易行为建立了专项核查和定期报告制度,目前交易所已建立实时监控机制,专项核查机制,联动监控机制,智能化监控机制四位一体的监控体系。
“比如我们的支队,与交易所、稽查纵队都建立了比较先进的信息沟通渠道。”一位监管层人士透露,“当今电子技术发展情况之下,要加强稽查执法的力度,因而证监会派出机构、交易所、协会等组织都要进一步形成全面的信息共享体系。”
这三方面的升级,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眼下的稽查风暴。这不仅是在线索发掘上由传统人工对比转变至现代化数字稽查带来了快捷与全面,还给后续的调查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此前类似案件调查往往由于必须先到现场检查,造成涉案人员提前知悉信息,出现销毁证据、串供等应对方法,甚至是出逃躲避调查,给后续办案带来困难。
而在大数据利器介入下,这种信息泄露的情况也就可以避免,因而在本轮调查中涉事公司往往不知悉已有人员被调查。
智能统一信息平台
尽管大数据已显示出威力,但仍存在继续改进的空间。
比如覆盖面问题,此前交易所已在不断扩大数据囊括的范围,包括2013年主要引入的上市公司信息监控,以及融资融券标的、股权质押等。据了解,未来交易所还将把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进一步纳入视野,让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
而未来,它或迎来一个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
如前所述,证监会确定了建设证监会系统的中央监管信息平台,对监管业务和流程进行集中再造。这个信息系统将囊括会机关、派出机构、交易所、行业协会和会管单位等信息系统。
这个平台由基础设施模块和业务功能模块组成。基础设施模块包括统一数据报送系统、中央数据库等;业务功能模块用于支持证监会行政许可、稽查办案、日常监管等。
其中,最早被投入应用的将包括稽查办案系统。
按此前拟定的时间表,2014年底前,将完成全系统业务需求的调研,制定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制度和各项标准;基本完成统一数据报送系统、中央数据库等基础模块以及公司监管、稽查办案系统等第一批监管系统建设。
“这是一个智能化的、云数据的大平台,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上述接近稽查人士指出。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