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好投资的“平衡木”
十一黄金周前夕,笔者随同事前往四川成都参加了一场“08成都金融博览会”,期间与许多基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需要承认的是,在这样的弱市行情中与投资者沟通更显弥足珍贵,因为历经市场激烈搏杀的洗礼,作为基金从业人员,更需要加强与基金投资者之间的交流。
与去年行情的火爆相比,今年以来基金投资的“遇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夕之间,理财、投资这些曾经炙手可热
的关键词,似乎突然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让人不愿提及。
从今年以来的行情来看,这并不难理解。如果说前两年的牛市效应让人们在投资中体会到了赚钱的快感,那么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则让人们切实体会到了风险的可怕。许多基金投资者发现,其实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不像当时想像的那么高,而亏钱的痛苦有些时候更甚于赚钱的愉悦。
那么,是不是应该对风险进行彻底的规避,从此与投资绝缘呢?那倒也不见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知道,投资本身是一个用可承担的风险去换取收益的过程,其关键词其实在于“可承担”三个字。
兴业趋势基金的基金经理王晓明曾经说过:投资就像走平衡木,左边是风险,右边是收益,好的理财所需要掌握的“度”,恰恰是在其中的拿捏和权衡。具体到一个选择上,如果你所要做出的投资可能有20%的涨幅,但也有可能发生60%的跌幅,那么,也许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能否承担失败的后果,然后再去考虑是否值得投资。
毫无疑问,投资本身是具有风险的。就算是投资大师巴菲特,也在1963年1月写给合伙人的信中提到:我无法对合伙人就结果作出承诺。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事实。也正因如此,美国证券界的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才会告诫投资者:股票市场的投资资金只能限于你所能承受得起的损失数量。对于投资而言,风险控制远比追求回报更为重要。
因而,对于中等风险偏好以下的投资者而言,也许应该在关注股票型基金之余,再分一部分精力关注一些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低风险品种,比如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等等,构建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才能让我们在投资之路上走得更为从容。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