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脱实向虚 银行应警惕资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
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抑制资产泡沫”被提及受到广泛关注,这表明中央关注到目前经济中部分资产出现“泡沫化”。
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抑制资产泡沫”被提及受到广泛关注,这表明中央关注到目前经济中部分资产出现“泡沫化”。
在外界看来,房地产市场是“泡沫化”显现的地方之一,过去一段时间,土地市场“三高”频现,房价上涨明显,而大量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使得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局部泡沫。在股票市场,虽然整体估值相比过去已经降低不少,但是市盈率超百倍的公司仍然不在少数,另外就是市场对部分概念的炒作,也形成了局部泡沫,不过监管层正在多方式进行监管,让市场健康发展。作为资金的中枢,银行业也在警惕资产泡沫风险。
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杠杆融资方式,就是银行为企业融资需求度身定制结构化理财产品,通过分级的份额架构募集银行理财资金,帮企业放大杠杆。
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称,要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其中,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
在多位银行业内人士看来,会议也向金融市场传递了一个新信号,即金融监管部门可能会采取措施,抑制资产泡沫。
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等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资产泡沫可能衍生坏账风险。尤其是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导致银行业贷款与GDP的比率大幅抬高,而不少信贷资金恰恰流向房地产、证券投资与大宗商品市场,一旦这些资产泡沫破裂,相应的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将会恶化,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银行金融体系的稳定。
“当前监管部门比较难以判断的是,不良贷款率究竟有多大的比例来自经济增速放缓引发的资产泡沫破裂与企业周期性经营压力,多少比例来自银行的操作风险,包括某些银行的不合规操作。”上述知情人士直言。但不容忽视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仍会继续攀升,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一项共识。
遏制银行资金脱实入虚
有投资机构做过测算,若中国延续贷款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银行业贷款与GDP的比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准,假设2020年之前中国GDP年化增速为6%,到时GDP新增额将达到23万亿,与此对应的是,新增不良贷款也可能会超过5万亿-6万亿,若将新增不良贷款额和新增GDP相除,这个比率有可能会影响到国内银行体系的稳定。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来,新增不良贷款额之所以较高,主要取决于多个因素,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经济增速下滑,导致银行业信贷风险相应上升;其次,中国金融改革正在深化,可能曝露某些此前被隐藏的坏账风险;还有就是资产泡沫破裂势必衍生较高的坏账额。
“尤其是资产泡沫破裂,很可能成为一颗不定时炸弹,对银行体系构成突然性的较大冲击。”上述知情人士认为。但银行对此也需要承担某些责任。
多位银行机构人士透露,随着2009年相关部门放松银根应对次贷危机冲击,大量信贷资本都流向证券市场、房地产与大宗商品市场进行套利交易。
最初,部分企业主要采取迂回策略,即先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再向银行申请流动性贷款弥补经营缺口,随着银行加大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他们转而借助结构化融资工具采取杠杆融资,反而将更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房地产、证券、大宗商品投资等领域。
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杠杆融资方式,就是银行为企业融资需求度身定制结构化理财产品,通过分级的份额架构募集银行理财资金,帮企业放大杠杆。
“目前这种结构化理财产品的年化融资成本约在10%以上,已经高于不少城市年化房价涨幅,但我们还在不断努力扩大杠杆融资额度,因为大家还在押注一二线城市土地日益稀缺、土地估值涨幅总有一天会覆盖所有融资本息。”一家房地产公司负责人曾私下向记者感慨说,不少房地产公司通过杠杆融资不但疯狂囤地待涨而沽,还参与大宗商品投资,以博取短期高收益偿还杠杆融资利息。
但上述地产公司负责人认为,这种做法其实在火中取栗—— 一旦金融市场动荡导致大宗商品与房地产价格下跌,他们很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事实上,房地产、大宗商品与证券投资市场的资产泡沫问题,也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7月中旬,银监会在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上,对下半年的工作任务做出重点部署,包括严查资金脱实向虚等十大行为,扭转资金脱实向虚现象,重点严查银行等金融机构当通道、做过桥、加链条,默许资金脱实向虚等行为。
近日,银监会拟对银行理财业务加大监管力度,包括要求银行非标投资不得对接券商资管计划,禁止银行发行分级理财产品等,进一步遏制银行理财资金借助多个渠道“脱实入虚”。
在一位银行理财业务部门负责人看来,未来不排除银监会等相关部门还会加强对银行理财资金委外投资的管理。
在资产荒的情况下,不少中小型城商行都借助委托外部机构投资模式,为理财资金获取优质资产与稳健回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这些银行对外部机构的投资流向未必做到时时监管,令外部机构可以设计各种复杂的结构化融资产品,借机将银行理财资金变相投向房地产、大宗商品与证券投资市场,一方面导致资产泡沫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也身陷更大的套利投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与股市波动,加之债券兑付违约事件接踵而至,资产泡沫风险似乎已经在股市、期货与债券市场隐现。
“所幸的是,它还没有传递到银行体系。”上述银行理财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但在他看来,形势已经变得不容乐观。尤其是影子银行坏账风险日益加大,很可能会传递到传统银行体系,进而成为破坏银行金融市场稳定的新隐患。
严控影子银行坏账传递风险
在多位银行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影子银行更像是一个“黑匣子”,没人知道里面装着什么,但它对金融市场的破坏力正在日益增强。
近年,由于部分地区民间融资频频出现企业跑路与兑付违约现象,导致当地银行纷纷对当地很多企业采取抽贷自保措施,最终导致当地银行业出现较高的坏账风险。“不过,当前银行坏账风险依然稳健可控。”上述银行理财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前中国不良贷款总资产达到2万亿-3万亿,关注类贷款总额则接近5万亿,假设关注类贷款的50%(即2.5万亿元)变成不良贷款,那么银行业不良贷款总额会在4.5万亿-5万亿,整体不良贷款率依然在5%以下,低于大多数国家银行业坏账率。
记者注意到,去年IMF推测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总额,基本在4.7万亿左右,风险依然可控。
但有银行业人士提醒说,若影子银行坏账风险开始逐步传递到传统银行体系,那么银行业坏账率就可能难以变得如此乐观。究其原因,大量银行理财资金很可能通过各种精心包装的资管计划,流入PE等影子银行体系,进而通过影子银行投向房地产、大宗商品、证券投资、企业股权等领域,一旦这些投资标的出现亏损,最终坏账风险很可能反向传递到银行理财业务身上,导致银行面临较高兑付压力。
相关部门显然已经注意到这个金融风险隐患,开始采取各项新措施,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其中包括要求P2P等互联网金融机构加大信息披露范围,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实际经营状况,尽早防范P2P坏账风险向银行体系的传递。
(责任编辑:DF308)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