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十年变迁 西部不良率最高但余额较低
目前来看,困扰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已然完成了从江浙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并最终向西部地区蔓延和扩散的过程。从数据中看出,2015年全国共有7个省市的不良贷款规模相比前一年翻番,分别为甘肃、云南、重庆、青海、陕西、广西、贵州,其中甘肃增幅最高,达到239%。7个不良贷款规模翻番的省市均地处西部地区。
从不良贷款总规模看,西部、中部和东部分别为2486亿元、2170亿元和7463亿元,其中东部地区7463亿元的不良贷款规模,占比超过了58%,远超中西部之和。因而,虽然西部地区不良贷款近期暴露更快,但在不良风险化解压力上,东部地区更为严峻。
影响不良贷款规模、不良率以及其增速的因素还有银行贷款基数、存量不良贷款余额基数等。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一样,近两年不良贷款增速快、不良率高,与这些地区过去银行贷款基数小(相对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银行贷款总额较小)有一定关系,一旦出现风险,不良率、不良贷款增速会在短期内快速上升。
3、 “共性”与“个性”共存,全国不良率最高和最低省份均在西部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包含12个省市,拥有我国近1/3的人口和2/3的土地。西部各省份在不良贷款上整体保持着相同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但由于各省份自身经济基础、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从2015年不良贷款相关数据可看出,内蒙古是全国不良率最高的省份,高达3.97%;而同处西部地区的西藏和重庆其不良率低于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西藏省2015年的不良率全国最低,仅为0.23%,同上海一道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在2015年不良率保持不升的省市。
西部地区12省市均属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计划范围,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同时,西部地区也是我国欠发达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西部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长期以来,依靠能源、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高投入换取的经济增长导致众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问题,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第一和第二产业占比相对全国平均水平更大,第三产业占比相对较小,只有西藏地区第三产业超过了50%,但西藏经济体量较小,不足以代表西部地区。其中,陕西、青海、内蒙古在第二产业(工业)占比远高于全国一般水平。
煤炭产业是西部地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曾经的“煤炭金三角”,处于西部地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和陕西榆林就占了两席。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增加除受制造业和零售业的影响外,还因煤炭等价格下跌影响,资源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而出现贷款违约。同时,查阅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数据,可以发现出于优化区域信贷资源配置、促进各区域信贷投放均衡发展的需要,银行对于西部贷款投放增长较快,占比逐渐增加。在经济转型期,增加对于西部地区的信贷投放也将一定程度加速其不良贷款的产生。
4、各省具体情况分析
重庆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自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开始在全国各省市领跑。2016年上半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00多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增速全国第一,较全国高3.9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重庆经济增速高速增长,与工业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密不可分。在全国工业经济下行情况下,重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于全国前列。虽然重庆市不良率于2015年增幅较大,但不到1%的不良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不良可控。产业的有效转型和发展,GDP的稳定、高速增长,使其银行信贷资产相对优质,加之重庆市注重区域整体金融制度架构,注重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注重各层次金融体系协调发展,其不良状况控制在优良区间实属情理之中。
四川
作为西部地区首个GDP过3万亿元的省份,四川占据西部经济大省的地位尤为突出。2011年四川经济增长15%;2012年之后进入新常态,增速逐步回落,增长12.6%;2013年增长10.0%,2014年增长8.5%,2015年增长7.9%。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四川全省GDP达14222.3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不过,受市场需求不足、民间投资增长乏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等影响,四川省近两三年不良率攀升,并在2015年破2%。整体来看,四川省稳增长和处置不良资产的压力均较大,作为西部地区执经济牛耳的大省,在不良资产层面的一举一动均影响着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状况。
贵州
贵州省2015年GDP达到10502.56亿元,同比增速10.7%;2016年上半年全省GDP达4936.61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高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增速仅次于重庆和西藏,名列全国第三。不过,与四川一样,贵州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从2013年开始上升,其中2015年的不良率攀升尤为明显,一方面受整体宏观经济下滑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另一方面贵州省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自身经济在过去过多依靠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资源型行业的资产质量下降是大概率事件。
云南
云南省2015年GDP达13717.88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9位。不过,2016年上半年全省GDP为5806.57亿元,同比增长仅6.6%,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不良资产来看,其与四川、贵州有着类似特点,且云南省2015年的不良率比2014年增加一倍之多。云南省的支柱产业有烟草、冶金、矿产、旅游 。数据显示,上半年,云南烟草制品业工业增加值降幅为11.7%,受烟草行业影响,云南工业经济低位运行,经济发展现目前面临多重困难,经济下行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较大;冶金、矿产属于资源行业,在去产能、去库存过程中难以高速发展;旅游业状况相对可佳,不过仅凭旅游业这一个支柱较难支撑云南整体经济的发展。
西藏
无论从2016年上半年的GDP增速还是截止2015年底的不良率数据来看,西藏省的状况均为西部地区最佳。西藏地区整体的经济体量和不良贷款余额基数均较低,“船小好调头”,西藏能在整体经济下滑的宏观环境下,在控制不良的前提下,稳步增长有主观也有客观环境的原因。不过西藏经济状况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未来西藏的前景仍很广阔。
陕西
陕西省2015年实现GDP 18171.86亿元,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全省实现GDP 8207.85亿元,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不良状况看,陕西省不良率自2013年达到最低水平0.68%后不断攀升,并于2015年底达到1.99%,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增大。这与陕西省的“能源依赖症”有着较大关联,“挖煤卖油”曾是陕西这个资源大省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能源价格“跌跌不休”,陕西经济也步入下行调整的“阵痛期”,若无法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其不良状况恐将继续恶化。
甘肃、青海
甘肃省2015年GDP 6790.32亿元,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省2015年GDP达2417亿元,同比增长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7.8%,增速同甘肃省。从不良情况来看,两省也有一致特点,不良率均从2014年达到最低水平后开始上市,并在2015年均突破1%的不良大关。从不良率看,青海省状况较甘肃更为困难,不过青海的经济体量和不良贷款余额基数相对甘肃省而言小近一半多,在体量不大的情况下,青海省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不会特别大,操作方式也将更为灵活。
宁夏、广西
作为西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要道,宁夏2015年GDP达2911.77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西2015年GDP达16803.12亿元,比上年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广西同为少数民族聚集区,两地区的不良率拐点均出现在2012年,在西部12省市中仅比内蒙古晚1年,两地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仍在不断上升过程中。两地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型,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以重工业为主,传统产业、资源依赖型产业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少,这些都是两地现阶段不良状况爆发的主要原因。
新疆
新疆2015年GDP 9324.80亿元,同比增长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最低点均出现在2013年,并自2013年不断上升,但其增速相对西部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而言更为平缓。新疆的产业结构是偏重型结构,尽管非石油工业占比已从前几年的不到40%提高到64.9%,但受国际能源和大宗产品价格下行的影响,其PPI(生产价格指数)持续下降,造成新疆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偏重型的产业结构也是其近几年不良双升的主要原因。
内蒙古
内蒙古2015年GDP 18032.8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不良状况看,内蒙古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最低点均出现在2011年,是西部地区最早出现拐点的省份。截止2015年底,内蒙古成为我国不良率最高的省份,高达3.97%。内蒙古产业结构单一,以“原”字头和“初”号产品为主。内蒙古银行业不良率自2013年以来一直处于高位,主要是因为煤炭等能源型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目前内蒙古煤炭去产能工作刚刚启动,实质性产能退出案例较少,预计未来该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仍将处于上升通道。
5、总结
经过改革开发几十年来的迅速发展,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产业互动、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自身的区位及资源禀赋条件,西部地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道路上面临比东部发达地区更多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工业方面,西部大开发十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增加,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问题,西部地区整体工业化进程还相对滞后。农业方面,西部地区农业专业化组织较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农业生产与管理方式粗放,近千万户农民靠一家一户来应对市场经济的风险,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脆弱。同时存在农产品加工率低、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方面,总体规模依然较小,与东部地区比较,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些都是西部地区目前和短中期必须承受之重。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压力,过去大量信贷投放于能源型等落后产能中,若结构调整持续,则不良暴露也将持续。预计这也将是未来西部地区新增不良的重要因素。
西部地区同中部地区一样,其不良贷款的抬升过程将会比东部地区更为持久,债务风险的化解也需要相当长的一个周期。不过,从2015年以及2016年上半年西部地区各省市GDP来看,增速基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增速主要是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以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更多转向服务业、西部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预计西部经济将维持相对中高速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化解西部地区的不良资产状况。
(责任编辑:DF316)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