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暖春未至:首单效应后继乏力
2014年中国资产证券化(asset-back securitization, 下称abs)市场发行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其中以信贷abs数据为例,全年发行量近2900亿元,市场大呼资产证券化的春天已经来临。
基于这种趋势及政策背景,多家券商机构预测,2015年的abs发行总量将达6000亿的额度。然而现实是,今年一季度发行的数据为508亿元。显然,这与业界的预测差距较大。
“自去年11月20日施行备案制以来,截至今年4月末,已有22家机构完成了27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备案工作,备案金额共计1122亿。” 5月9日,在“中国资产证券化领军者论坛”上,银监会创新监管协作部副主任黄文阁透露。
相比一季度508亿元的发行规模,这或许意味着,已备案但尚未发行的信贷abs产品,有望成为未来信贷abs发行回暖的重要支撑力量。
同样在“中国资产证券化领军者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 (下称“央行 ”)副行长潘功胜介绍了此轮试点中,发行主体和基础资产扩容的阶段性结果。
他表示,随着银监会、证监会资产证券化备案制,以及央行注册制的推出,abs发起机构的类型在不断扩张,投资者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基础资产亦在逐步扩张。
“首单效应”后继乏力
据评级公司中债资信披露,今年一季度信贷abs产品发行总量约为508亿元。而去年底多家机构预测2015年全年发行量将达6000亿元。
据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分析,金融机构发行abs产品的前期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首单效应”,2014年众机构“因为看到了这个市场比较广阔的前景,各个部门都要试一试,锻炼队伍,梳理内部流程,理顺内部管理制度,培养专业人才”。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201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爆发式增长这一事实。
“按理说我们的证券化产品优先级风险占用这么少,它应该有更低的价格,可是我们的投资人参考的不是风险与定价的权衡,而是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兴业银行戴晓渊表示,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未打破刚性兑付,风险定价的体制还不够完善,给abs产品的销售带来挑战,“无论我的基础资产多么优良,无论我这个评级3a基础资产多么好,他都说不行”。
而这,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信贷abs今年一季度发行遇冷的原因。
证监会公司债券监管部副主任陈飞在论坛上直言,目前企业abs的项目储备众多,发展水平良好,“2015年可能会超过前九年的发行量的总额”。
尽管如此,今年或难再见去年的爆发是增长的局面。
多位券商资产证券化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市场预测的6000亿发行规模“今年难以达成”,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处于高位,与abs产品的发行利率难以匹配,另一方面,2014年发行火爆,很大程度上是新一轮abs试点下,发行主体和基础资产扩容后新增主体和新增资产类型“尝鲜”带来的结果,“在股市火爆的背景下,收益率并不性感的abs产品短期内很难获得青睐”。
放开“优质资产入池”限制?
潘功胜认为,目前abs产品透明度和标准化程度不高,且产品主体为对公贷款证券化产品,“比较难通过大数法则、分析违约的代理,难以确定定价”,且“产品的定价机制仍然不完善,流动性也不够”。他表示,接下来央行将进一步从丰富基础资产类型、强化信息披露等市场约束机制介入,继续从规范发行标准,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等方面推进监管改革。
北京一位券商固收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资产证券化产品常态化发行的推进,基础资产由优质资产向一般资产和不良资产延伸是未来趋势,一方面“经济下行使得优质资产比例缩小,而且银行更没有动力把优质资产拿出来做证券化”,另一方面“仅靠优质资产的资产证券化,无法支撑起一个分层的二级市场”。
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杨凯生回忆,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曾对不良贷款等债权进行资产证券化,“当时做了100亿不良贷款的证券化,发行很成功,且事后换手率挺高,最终结束得也很顺利。不良贷款也是有现金流的,关键是资产分层、证券发行额、发起人的滞留风险的比例要合理”。
杨凯生进一步表示,为避免出现风险,监管部门早期规定只有优质资产可以进入基础资产池的做法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不宜固化、不宜机制化,否则信贷资产证券化难以有真正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df150)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