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增持配资:或许是被误解的“杠杆”
因为监管层的强力站台,银行为上市公司股东增持配资业务一时风头无两,大有取代此前被全面叫停的伞形信托而成为银行配资业务新出口的趋势。
截至目前,证券时报记者粗略统计就已有12家银行祭出相关方案,“以杠杆救杠杆”的评论随即甚嚣尘上。
一位华东区股份行资产管理部高管告诉记者,“‘以杠杆救杠杆’的说法,有点误读。我们一直以来就有这块业务,只是在特殊时点,监管层在号召,所以我们马上把产品做了细化并且推广。为上市公司股东及董监高增持提供配资能把公司发展和管理层捆绑在一起,相对其他二级市场配资产品,风险更小”。
这位资管业务高管讲的是日前银行为响应证监会一系列维稳举措,为上市公司量身打造的一揽子配资服务。内容大同小异,均涉及大股东及董监高增持、公司回购、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等。
目前加入这一阵营的,以股份行居多,粗略统计有招行、平安、民生、光大、兴业、宁波、江苏、浙商、建行(深分)、交行、渤海、南京共12家银行,这一数字仍在稳步扩大。
据悉,上述方案由总行或分行发出,均是银行通过资管计划等渠道提供的优先资金,上市公司出劣后级资金;资金杠杆大多为1:1,少数如兴业和宁波银行放到1:2;均在锁定期1年至3年内设置预警线、止损线,触及预警则补仓、触及止损则补仓或回购;利率区间为7%~9%;审批通常在2个工作日内。
与上述华东区股份行人士看法一致的一位华北区股份行高管,还为证券时报记者梳理了董监高配资业务的沿革。“董监高增持这类产品不是新产物,不是说为了这次维稳突然设计的,它算是市值管理产品的一部分。2014年,大盘涨得还没这么厉害,大家都可以做单票满仓的结构化业务,就是类似于现在这些产品。这种产品的处理手段比较多,可以股票质押,可以走结构化,也可以对企业直接授信。”他说。
这位区域高管反复强调,就是因为这种产品属于单票投资,所以银行比较谨慎,通常都会要求大股东兜底。
有分析人士也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认为,ipo被暂缓后,一些此前推出过结构打新业务的银行,在打新配资资金都回笼后,“趴在账上”,这也许是银行加码增持配资产品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df155)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