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非标“增肥” 南京银行押注债券避不良
601009_1" width="578" height="276" />
伴随银行“资产荒”的愈演愈烈和信贷不良率的攀升,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以下简称“非标”)投资再次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香饽饽”。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作为年内净利润增长最快的上市银行,南京银行同业非标业务的利润贡献可谓功不可没。三季度末,该行非标业务投资规模超过2400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1000亿元。该行公司债券投资占生息资产比例超过50%,远远高于银行贷款业务;信托、资管计划等投资的暴增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且暂时为该行规避了不良率上升困扰。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同业非标的风险隐患一直是监管最为担忧的。凭借同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或国企信用而忽视基础资产的做法也被市场所诟病。不仅如此,同业非标的风险较商业银行贷款更为隐蔽,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上不应“用力过猛”。
非标投资同比新增近千亿
在大多上市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迈进“个位数”的时候,南京银行却是例外。
据该行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到7701.97亿元,较年初增长1970.46亿元,增幅为34.38%;前三季度实现利润总额66.69亿元,同比增加14.39亿元,增幅为27.5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78亿元,同比增加10.18亿元,增幅为24.48%;拨备覆盖率377.41%,不良贷款率0.95%较年初持平。
相较其他银行,南京银行的这份成绩单可谓是可圈可点,但是该行利润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源自对非标业务的大手笔投资。
记者注意到,南京银行三季度末的衍生金融资产规模23.88亿元,相比去年末7.63亿元增长幅度为212.68%;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276.14亿元,相比去年规模144.97亿元增长90.47%;应收款项类投资2166.5亿元较去年末1454.51亿元增长48.95%。
值得注意的是,应收款项类投资也超过了同期该行贷款,该行三季度末贷款总额为2147.95亿元,较年初增加401.10亿元,增幅为22.96%。
这也就是说,作为一家总资产7000多亿元、存款总额4900多亿元的上市银行,非标业务投资规模超过了2400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1000亿元。
据了解,南京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主要是买入返售债券和票据资产增加,而应收款项类投资则涉及信托及资管计划受益权投资增加。
“由于债券的牛市和南京银行非标业务占比大,该行的利润和资产压力要小于其他银行,而这也可能是南京银行再次加码非标业务的原因。”一家券商分析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该分析师认为,商业银行信贷息差收窄,风险上升,使银行在贷款结构和资金运用上都有调整。“部分银行如今都有‘轻信贷重非标’的趋势,短期来说是银行缓解困境的一条路。”
招商证券在一份最新报告中称,南京银行公司债券投资占生息资产的比例已经达到54%,为上市银行最高水平。该行贷款在公司生息资产中的占比却仅仅28%,为上市银行最低水平。
暗藏风险
“一些中小银行在信托、资管计划等等投资上的步子很快,觉得风险很低,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更多应该是看基础资产可不可靠,而不是倚赖金融机构信用背书。”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认为,“监管层对于非标资产快速增长是持谨慎态度的,主要也是出于隔离风险考虑。”
据了解,监管层去年为隔离非标业务与正常信贷业务之间风险传染,银监会曾专门下发了规范性文件,对商业银行设定了两条红线:即理财产品余额不得超过35%上限,不得超过银行上年度总资产的4%。
“非标业务往往是绕道规避一些门槛的,其风险隐藏得更深。”一家信托公司人士称。
该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地方政府平台项目、国企贷款项目等等较难通过银行贷款审批,而经过做成信托产品或资管计划之后,由银行理财资金认购,这样变相拿到了贷款。商业银行看重的是信托公司或者证券公司的信用背书,而忽视了资金投向的标的资产。
与此同时,交易的复杂和链条的拉长同样将风险隐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银行在做信托买入返售业务时,出资方是看重交易对手银行的信用,但是出让项目的银行可能只是看重对信托公司或券商偿债的信心。早在项目成立时,兜底的前提可能仅仅是因为融资方的国企身份或者有担保公司担保。一旦偿债出现危机,所有的机构都会牵涉在其中。
“买入返售业务中,一些有瑕疵的项目都由出项目的金融机构兜底,这种信用价值甚至超过了投资资产本身。”上述信托人士称。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银行信誉最具价值,此前较多的是银行兜底项目。而今,银行、信托、保险、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甚至国企本身均可以作为兜底主体,金融机构兜底主体多元化更加放大了风险。“信用的过度使用就会出现风险。由于实体经济下行,债券的风险将陆续暴露出来。”上述信托人士表示。
据了解,2015年以来,债券违约进入高发期,先后有*st云网、*st中富、天威、英利、中钢、山东山水等多家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其中不仅有国企,还有大型上市公司、民营集团等等。
事实上,在今年5月底,银监会主席曾称非标债权业务总体规模仍在扩大,风险隐患较大,而随之要求银行机构将“非标”转“标”。
“在目前的经济下行、信贷需求减少及利润增速放缓、资产质量恶化的多重压力下,发力非标业务成为银行无奈的选择。兴业、宁波、南京、浦发等银行都是依靠该项业务在做大规模,至少眼下的数据都不错。”前述券商分析师认为,从银行的角度看,在“抢”业务时不能盲目,如今更要把风险放在第一位。
(责任编辑:df099)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