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银行保险

银行系股东退出 民贷天下资产前景待考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银行系股东退出 民贷天下资产前景待考】在各家机构欲分互联网金融一杯羹的时候,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加银资管”)逆向而行,退出入股仅一年的网贷平台民贷天下。(中国经营报)

600016_1" width="578" height="276" />

  在各家机构欲分互联网金融一杯羹的时候,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加银资管”)逆向而行,退出入股仅一年的网贷平台民贷天下。

  12月2日,民贷天下公布股权变动,其第二大股东民生加银资管所持有的35%的股权,转让给公司全体员工组成的持股平台“景华博雅”。

  对于民生加银资管的退出,民贷天下方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回应,“民贷天下的股东关系一直非常融洽,民生加银资管退出股东行列之后,双方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民生加银资管将继续为民贷天下提供风控技术的支持与合作,双方也将在优质的理财产品上开展合作。”

  尽管如此,仍有业内人士指出,民生加银资管的退出,对于民贷天下未来的品牌营销、资产供给以及金融产品设计都会有影响。

  股东入股一年即退出

  民贷天下平台上线之初,以国资+银行双背景闻名。广州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广州基金”)与民生加银资管牵手之时,民生加银资管总经理蒋志翔曾公开表示,自己非常看好p2p行业。“我是义无反顾地投资,而且这是一个战略投资,绝不是一个财务投资。p2p未来将会成为民生加银基金综合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时隔仅一年,民生加银资管即退出民贷天下。对于退出的具体溢价金额,民贷天下方面表示,“这部分估值较当初入股时有一定幅度的溢价。”

  据记者了解,此次民生加银资管退出,民贷天下的最大股东广州基金持股份额不变,未来将由广州基金与民贷天下员工团队共同持有。

  对于退出原因,民贷天下常务副总经理陈挺曾公开表示,“民生加银资管出资的3000万元中有2000万元以资管计划的方式出资,该资管计划到期,2000万元资金有退出的需要,如果民生加银资管继续持股势必要再进行一轮融资。同时,民贷天下也急需解决员工激励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网贷平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看重对方丰富的资产来源和对平台的增信能力,如果双方合作一段时间之后,在这两点无法满足平台需求,可能会选择分手。

  网贷天眼主编郭长冬对记者表示,民生加银资管虽是民贷天下的第二大股东,但只有民资信这款产品来自民生加银资管,但总共成交量只有8000多万元,在平台累计20亿元的成交量中无足轻重。说到底,和民生加银的合作看似美满,其实感情不深,民生加银资管最大的贡献就是用自己的金字招牌给民贷天下做品牌背书。

  新三板资产质量良莠不齐

  广州基金与民生加银资管在合作之初,双方曾对资产端业务开拓上有过期许。蒋志翔曾公开表示,“我们本身就是一个直接融资的平台,一手是融资客户,一手是项目方,只是我们受限于100万元的这个标准,p2p正好是我们的补充。”

  言犹在耳,此次民生加银资管股份退出,双方对未来的合作方向也将有所调整。民贷天下方面表示,“未来,民贷天下将与民生加银资管在风控管理等方面继续加强战略合作,前者将利用民生加银的传统金融优势,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增加产品融资规模、共享信息资源。”

  据民贷天下公布数据显示,累计募集额接近20亿元。官网显示,民贷天下项目自上线之后,截止到2015年12月9日,官网共计1530款项目,在平台上线之初以保理类和银票类项目为主,逐渐增加融资租赁类项目以及担保借款类。此前所推出的民保理和民银票系列产品,平均综合年化收益率将达到12%,前期推出的民保理产品年化收益率最高达到15%,目前平台项目收益在8.5%至12%之间。

  在网贷平台遭遇资产荒时代,民贷天下也不得不寻找更多的资产来源。知情人士表示,民贷天下未来资产项目将聚焦在新三板融资领域的企业,为即将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不过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是否算是优质资产还有待观察。

  新三板挂牌条件中对企业即无明确的财务指标要求,也无盈利的硬性要求。正因为不需要登陆a股市场那么高的门槛,因此新三板自放开以来扩容数量激增。根据股转系统信息显示,截至12月9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达到4581家,远远超过沪深两交易所的总和。但与此同时,挂牌企业的质量也良莠不齐。

  此外,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流动性也远低于a股市场。以今年11月24日的数据为例,新三板4291家挂牌公司,808家当日有成交记录,成交金额14.67亿元,换手率0.33%。

  一方面没有明确业绩要求,另一方面流动性不足。在新三板上挂牌的企业,到底能否成为民贷天下的优质资产端尚不得而知。不过,企业信贷风险仍然不可小觑。

(责任编辑:df09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