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亟待去刚兑 开放式产品将成市场主流
证监会终于换帅,新主席刘士余在身为央行副行长期间,曾就理财业务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关系发表过见解。他在2014年的一场论坛上表示,“比如公众拿钱到一家银行购买预期收益率为8%的理财产品 ,这家银行再加3个点,以11%的利率走通道业务,通道业务的特权机构再加3个点,就进入实体,利率在14%左右,这种层层加水,每个环节都扒皮加码的做法,直接抬高了实体经济的成本,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毫无贡献的。”
刘士余当时强调,很多人认为购买通道性质的理财产品是稳赚不赔的,特别是银行理财,但一旦出了风险,各方面将面临“刚性兑付”带来的压力。时至今日,打破“刚性兑付”的呼吁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响应,其与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相辅相成也已成为共识。
浦发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总监谢伟近日撰文指出,从业务的性质来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但由于理财业务缺乏主体资格,仍然由银行信用做隐性担保,导致市场对理财业务“刚性兑付”的错误理解,也致使理财业务负债端的“刚性兑付”成本难以完全市场化,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风险收益需求。因此,银行理财业务必须根据不同客户对风险的承担和识别能力,改变传统信贷替代融资供给结构,通过多样化产品形态,向客户充分披露信息,主动将理财业务逐步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避免表内外资产负债表的风险传导。
谢伟同时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形态正逐渐从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收益转变,这种转变是打破“刚性兑付”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的王伯英也称,从产品结构来看,利率市场化对传统银行理财业务尤其是收益较低的保本型预期收益产品形成“挤出效应”;开放式净值型产品的占比将逐渐提升,最终成为市场主流。
谢伟还指出,银行理财的投资类型正由债务型向权益型转变。“从目前市场情况看,融资者更希望获得权益类的资产,以减轻其资产负债表的压力。然而权益类投资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监管规定的限制和银行自身风险控制的局限,究其根源仍然是由于银行是理财投资的风险承担者。”谢伟表示,未来随着“刚性兑付”的逐步打破,权益类投资将会迎来大幅度增长,不仅能满足投资者风险收益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融资企业的现实需求。
王伯英指出,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银行理财业务的资产配置已比较丰富,但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依然是理财业务的短板,一般投资者的理财资金投资股票二级市场被禁止。“2014年以来,非标资产投资受限,资本的逐利性促使理财业务以监管套利的形式,借助其他资管通道流入股市,增加了链条成本和信息不透明,亦增加了风险隐患。”王伯英表示,“拓展投资范围、实现资产配置多元化,是理财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责任编辑:df150)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