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股东花旗撤资 广发银行管理层料大洗牌
与花旗联手,广发银行曾是中国首家把管理权交由外资股东的“先行者”。然而,这段十年的联姻,终于也走到了尽头。
2月最后一天,花旗集团正式宣布,将向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出售其所持有广发银行20%的股份。至此,花旗清空了广发银行的股份。另一方面,十年前形成的以花旗为首的四大股东格局被打破,中国人寿的持股比例达到43%,成为广发行单一大股东。
此事传闻已久,早在去年4月份,时代周报记者就在业内听闻花旗欲撤资的消息,但当时未得到双方的确认。而如今,终于尘埃落定。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发现,花旗撤资的原因颇为复杂,或出于自身战略管理及资本管理的考虑,又或是由于广发行迟迟未能上市。“花旗在广发银行的战略很多年都推进不了,一直都有遇到阻力,想推进一些业务的时候,中资方与外资方管理层的磨合程度没有那么好。”某不便具名的银行业分析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花旗撤资的最直接影响是,广发银行的管理层预计会大洗牌。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目前广发银行的高管团队中,除了行长利明献之外,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罗杰、副行长周卫华均为花旗银行的代表。“花旗银行撤资,广发银行的管理层会有较大程度的调整。”上述分析师称。
3月3日,广发银行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近年来,在全体股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本行战略转型成效显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未来,本行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深化改革转型,提升管理水平,在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 ,努力为股东创造更好回报,为社会贡献更大价值。
花旗退出,管理层面临调整
“管理层又要变动了,企业文化恐怕要更改。”广发银行信贷部一名员工在得知股权变动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广发银行与花旗的渊源始于2006年。当年,广发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起三大派系争夺战,最终花旗银行携手中国人寿、国电集团和中粮集团以高价胜出。花旗为首的5家投资者团队,出资242.67亿元人民币,认购重组后的广发银行85.5888%的股份,其中花旗认购了20%的股份。
花旗集团入股广发银行之后,就作为战略投资者,深度参与广发银行的经营管理,先后两任行长辛迈豪、利明献均出自花旗银行。
两任行长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辛迈豪到任一年,广发银行扭亏为盈,并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性利润纪录;利明献2010年上任以来,业绩也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底,广发银行的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与此同时,花旗银行还向广发银行“空降”了多名高管。2006年广发银行16个董事席位中,花旗就占据了6席。不过,广发银行的官网显示,目前的15个董事会职位中,花旗背景的只有3席。
花旗的入驻和管理确实为广发注入了新血液。从2006年获得管理权以来,花旗干涉与介入最深的便是其具有优势的零售业务。2010年6月,在花旗零售业务颇有建树的蔡丽凤加盟广发银行,任副行长,全面操刀零售业务转型。
不过,2013年蔡丽凤辞职,转投平安银行。在蔡丽凤两年半的任期内,广发银行零售银行vip客户数较2009年末增加一倍,存款增幅73%,个金贷款(含信用卡)增长2.3倍,个金营业收入增长3.4倍。根据2014年年报,广发银行零售业务占总收入46%,占总利润的57%。
“花旗和广发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做得比较好,是所有战略中最成功的一块。”上述银行业分析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曾连续多年占据国内信用卡市场份额首位,也是国内最早实现信用卡业务盈利的银行。
然而,花旗在广发的道路也并非那么一帆风顺。花旗与三大中资股东们裂痕,在重组不久后就开始出现。其中一个典例是,当时来自花旗的行长辛迈豪制定的五年计划,屡次无法在中资股东中获得通过。
随着沟通难题和流程再造的不顺利,原高层也对花旗的管理产生疑虑。时任行长办公室高级顾问郭小平在2007年称,他个人对于花旗改造由“充满信心”到“没有信心”。花旗在广发显然面临相当程度的“水土不服”,分歧与摩擦浮出水面。
“花旗在广发银行的战略很多年都推进不了了,一直都有遇到阻力,想推进一些业务的时候,中资方与外资方管理层的磨合程度没有那么好。”上述不便具名的银行业分析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而如今双方分道扬镳,管理层也会随之变动。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目前包括行长利明献在内,广发银行高层团队中仍不乏花旗集团高管的身影。股权交割后,随着深度参与广发银行管理的花旗集团退出,或将带来巨大的人事变动。
上市步伐或加快
但随着花旗银行的撤资,双方十年合作终到“分手”的时候。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花旗银行计划很久了,主要自身的战略考虑吧,很多外资行都退出。“受到全球大环境的影响,花旗自身的财务状况也不是很好,原来做的是战略投资,但战略没有持续的推进,只能撤出。对于中资行来说,经济下行期,也有一些压力,增速放缓。近些年,蛮多外资行撤出的。”
花旗集团曾在去年10月份表示,该集团将把重点集中放在“那些拥有最大规模和增长潜力的市场上”,并将退出11个市场上的消费者银行业务,如日本、尼加拉瓜、埃及和匈牙利等。
近年来,广发银行也面临着净利润增速下滑等困境。截至2015年12月31日,广发银行经审计总资产约为人民币18365亿元、净资产约为人民币975亿元、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547亿元、净利润约为人民币90亿元,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19.79%。
市场不少分析认为,对此次花旗银行或将退出广发银行的原因,外界多猜测为广发银行上市前景不明朗才导致花旗银行失去耐心。广发银行的上市路途可谓曲折。2009年年中赴任董事长的董建岳,被外界视为广发银行筹谋上市与内部改革的核心人物。在2011年,广发银行就已正式启动ipo,计划以“a+h”股方式上市,融资350亿港元。但由于因为市场行情和ipo机制等原因,该计划并未顺利实施。
2013年4月,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曾公开表示:“只要政策允许,任何时候都是上市‘时间窗’。”而至于是a股还是h股或是两地同时上市,将综合政策、成本、效率等多方面考虑而定。2014年4月,广东省政府以官方文件形式,明确由广东省金融办牵头,“推动广发银行上市。”广发银行的上市之路再现曙光。
但如今,两年已过,广发银行上市仍未有更新消息。目前,广发银行依然是为数不多尚未在a股上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遥遥无期,被市场解读为花旗“清盘”的原因之一。“如今花旗银行退出,中国人寿接盘,持续多年的股权变动传闻落下帷幕,这对广发银行上市会有一定的促进。”上述银行业研究员告诉记者。
首创证券策略分析师邵帅表示,通过股东结构变更,将之前分散化的股东机构变得相对集中,有利于广发银行进一步完善经营治理和决策执行,扭转当前市场不利局面。同时,借助中国人寿的国企背景和雄厚财力,对于将来进一步推动公司上市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由于ipo被一再搁置,广发银行只得通过发行二级债来补充资本。2014年9月,广发银行完成100亿元二级资本债的公开发行。此前,广发银行已于2010年完成150亿元的定向增发,并于2011年再次完成50亿元的次级债发行。
外资行频繁撤资
花旗银行清空广发银行股份,只是外资行频繁减持中资行股份潮的一瞥。自2009年瑞银退出中国银行以来,外资行不断减持中资行股份。根据彭博汇总的数据显示,全球大型银行包括美国银行、高盛等自2012年以来,至少抛售了140亿美元的中资银行股股份。
就在不久前的2015年底,德银清仓华夏银行.2015年12月28日,中国人保于与德银方面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受让其所持华夏银行全部股份。此次交易达成后,中国人保所持华夏银行股份将仅次于首钢总司,成为华夏银行第二大股东。
去年以来,恒生银行二次累计减持兴业银行约10%的股份,套现近300亿元。西班牙对外银行亦累计减持中信银行逾5%股份,套现131亿港元。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已经超过10年,当时与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一起,成为兴业银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不过,从过去兴业和恒生的高层互动来看,恒生更像是财务投资者。
汇丰银行此前所购入的中国平安的股权和上海银行的股权已在过去几年全部出售。通过抛空中国平安股份,汇丰实现税后收益约26亿美元。抛售上海银行股份,约获利4.68亿美元。
而现在汇丰银行似乎成为了“独苗”,其仍然持有2004年购得的交通银行20%股权,这也是外资投资中资行的首笔交易。目前,汇丰并没有出售计划,反而在“增资”中国,汇丰表示,将在未来三四年内在珠三角增加4000个就业岗位。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认为,这两者的深度合作看上去“牢不可破”。
“全球银行都在削减非必须的持仓,不然这些银行无法在核心业务上集中有限的资源。”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曹柱表示,抛售不是一步坏棋,因为外资行“已经收获了中国银行业最好的时光。”
“在新版巴塞尔协议的影响下,外资行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都在想办法筹集资金,出售持有银行股份是一种常见的手段。”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与近年来外资机构不看好中国银行的发展前景有关。
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多个银行业人士均认为,近年来外资行减持中资银行股份,大部分是出于财务压力或者战略调整的原因,与中资银行的本身问题关系不大,并且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因此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很小。
(责任编辑:df150)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