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会监管模式被诟病 今年两会频吹超级监管风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媒体的追问下表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仍在研究,正在多方听取意见。超级金融监管的话题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早在去年11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提到,要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当时就有媒体分析称,一个“大金融监管”的统一格局可能更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此言预测我国金融监管将出现超级监管机构。业界和学术界对这一看法也表示支持。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统筹协调并不等于统一监管,在未作充分论证和准备的情况下贸然考虑整合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监管体制有害无益。
今年两会前的3月1日,新京报援引彭博社的报道,据“一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对保障市场稳定、维持投资者信心的担忧加剧,中国政府预计最早将于年内发布计划,设立一个超级金融监管机构。”而中国央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发表的看法是,监管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导致了监管不力和地盘意识。她呼吁建立一个有决策权的协调机制,以维护金融稳定。
今天,两会的部分代表将“超级监管”的话题再次抛出,他们认为目前的分业监管已经不太适合当前的金融发展势态,期待超级监管者的出现。
“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被诟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希望看到超级监管机构的出现,他认为,在当前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下,“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的缺陷不断暴露。一是导致微观审慎监管上的“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问题。现有的“碎片化”监管难以全面有效覆盖新型综合业务和交叉性产品。不同监管机构对同一对象进行监管而造成效率损失的现象也更加常见。二是存在宏观审慎监管构架的有效性不足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金融机构虽然没有拿到牌照,但是通过产品的连接和创新,间接在事实上形成混业。不同种类的业务风险特征不同,监管的重点也不同。这两种微观层面的变化给现有的分业监管带来很大挑战,削弱了分业监管的有效性。他指出,微观层面的监管效率下降导致不同机构之间的风险传递性增强,反映在宏观层面上,就更容易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焰也表示,分业监管具有领域分割化、信息碎片化等特征,容易形成跨领域风险的监管真空和责任主体缺失。分业监管还会制约金融业发展活力,制约金融服务平等跨界竞争,制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等。
超级监管机构将是什么样?
监管体制改革不是《变形金刚》里的机器人变形,而更像是几个机器人组合成一个性能更优越,步调统一的动作。那怎么组建这个金融超级监管机构,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提案中建议,整合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的职能,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金融监管新体制。
赖小民则建议,在下一步金融改革中,加强综合金融监管协调,整合目前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职能,组建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全面统筹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吴焰也建议以提高统筹监管能力和全面风险管控能力为方向,以一行(央行)一委(综合金融监管委员会)的模式,构建综合金融运行和监管体系。
不过,改革也好,创新也罢,亦或是现在的超级监管机构的讨论,都是希望能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而避免出现新问题。就是否出现超级监管机构的问题,监管方目前也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除前文提到的易纲的表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也表示,设立“超级金融监管机构”只是其中一个方案,还存在其他方案。
就此,超级监管机构的故事,仍然是“未完待续……”的状态。
(责任编辑:df150)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