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存钱误买保单的奥秘:银行得丰厚中间费用
64岁的于先生近日反映,他想要去银行存款却成了保险,1年来一直在讨要一个说法。
很多市民来电反映有类似遭遇。就这种情况,记者采访了长期与金融业打交道的专业人士,详细解析为何保单会存款的“奥秘”:因为“中间费用”高,保险产品被“热荐”,市民辨别不清,稀里糊涂购买保险为主理财为辅的理财产品。
存单变保单就想讨个说法,3月11日,本报详细报道了市民于先生的维权之路。随后,很多市民向本报反映了类似遭遇。比如莱西的姜先生反映称,在2011年打算存款2.5万元,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存利息高的保险”,今年1月份到期取款,得知利息只有3900元,而将这笔钱存银行5年定期的利息是5700元。
就此事,记者采访了长期与金融业打交道的山东华政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嘉奎。他分析表示,很多市民,特别是老年人,在准备购买理财产品时,往往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向银行工作人员咨询。如果银行具有代卖保险产品的资质,往往会“热衷”推销这些产品,因为这样做银行能够得到较为丰厚的“中间费用”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完全相信保险公司人员的推销,但更认可银行员工的说法。”李嘉奎分析,再加上在介绍过程中,偏向于介绍收益,而对风险、详尽的保险条款避而不谈。这种情况下,银行员工的做法实际上会误导市民,使人无法意识到眼前工作人员的身份就是一名“保险公司员工”。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上当的往往是老年人,特别是目前银行利率比较低,在眼前的理财产品“高收益”的口号影响下,容易拍板决定购买。之后,购买流程可能会使用机器,或者要在文件上签字,但无论是机器还是老人,密密麻麻的字迹对老人来说不太可能详细阅读并且理解,结果往往是老人稀里糊涂签下自己的名字。
从上述过程中,李嘉奎认为,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该确认,理财是有风险的,一般是高回报高风险。银行自己推出的理财产品往往很抢手,这些产品比银行的同期利率高,实际也是有风险的。相比之下,保险理财产品有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保险为主,理财为辅,收益一般是没有保障的,因为理财仅仅是一个附加功能。
如何避免保单变保险的麻烦,李嘉奎认为,市民要具有风险意识和分辨能力,分辨眼前的是保险还是理财产品。对于银行方面,由于有时候难以分清银行员工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还是保险产品,因此要求银行公示所销售的保险理财产品,对于市民来说更易辨别。需要提醒的是,购买产品前评估自身需要,是否有保障需求还是单纯理财;认真阅读合同,特别是老人,可以给身边亲属鉴别;保险理财产品一般有15日的犹豫期,购买产品后及时做出判断,决定是否退保。
(责任编辑:df150)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