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紧银行股这一先行指标“注册制”推动价值回归
进入“两会”周期,行情被赋予浓厚的维稳色彩,而这也拥有两面:一面是护盘给予希望,另一面则是量能逐步萎缩、重心下移的失望。
周一市场承接了3月4日尾盘的冲击,出现了高开,随后逐步下移,尾盘一度翻绿,但最终还是被拉起。周二市场形成了典型的吊颈线,沪指振幅近百点,创业板更是振幅达到了7%,早盘下跌,午盘附近企稳,随后一路拉升,尾盘翻红,而这样的走势在本周三、周五都出现了,皆是早盘低开下探,午盘企稳上升,尾盘上翘。惟一不同的是周四,早盘午盘都是类似的走势,不同的是尾盘出现两波跳水。这其实也是对下一周行情的预示,护盘因素是双刃剑,一方面靠权重股护盘,确保指数稳定;另一方面将调整延后却无法消化,导致风险往往会集中释放,从而带来调整,下周“两会”结束,也要格外注意补跌因素。
银行股成为先知先觉资金的代表
a股将进入到“后两会”时期,此时走势又会复杂起来,没有了护盘因素,调整的幅度重新加大,频率也会加快,在这样未知的走势中,投资者就需要寻找一些已知因素,比如说近期银行股的异动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3月4日以民生银行为首的银行股开始异动,本周更是成为护盘的力量,以民生银行为例,在2015年8月26日沪指率先见底2850点之后,创业板9月2日才见底1779点,一直到9月15日还在巨幅震荡,但后期上涨的主力军则来自创业板,创业板以63%的涨幅成为去年底三个月行情的绝对主流,而沪指同期涨幅仅仅30%,但如果没有银行股率先异动筑底,为市场搭台,也就没有创业板的行情。
将周期扩大,将沪指和银行股走势对比,可以发现三个大的阶段性拐点,第一个是在2011年4月,从这时开始,银行股率先反弹,而指数依然下跌,从而产生了银行股与沪指的差距,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启示,即大资金可能先潜伏于银行股中,制造一波行情,随后指数反复探底,形成低点;第二个是在2012年12月,沪指的1949点的反弹行情中,银行股是急先锋,通过银行股引领指数走出低迷;第三个是在2014年12月,几乎复制了2012年的走势,这两个拐点的启示是,或许银行股不是一波行情中涨幅最大的,但其独特的权重效应,却往往可能是最先反弹的,是先知先觉资金的操作标的。
“注册制”推动价值回归
近期以“中小创”为代表的小盘股频频出现群体跳水的格局,而权重股的护盘作用仅限于上证综指,出现风格转换的苗头。以本周为例,银行股屡屡强势明显,在银行和券商拉动的同时,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多数下跌,出现“二八”转换行情,权重股出手维稳行情的迹象比较明显。
未来市场的风格将如何演绎呢?一方面近期管理层监管趋严使得市场跟风炒作热情降温,中小创个股活跃度减弱;另一方面是供给侧改革被频繁提及,传统行业的活力重新得到激发,使得当前市场呈现出大强小弱特征。从阶段性来看,市场有风格转换的迹象,而目前依然是存量资金在博弈。因此,建议暂时对创业板保持警惕,毕竟高估值风险依然存在,此时从操作安全角度,应更多关注价值品种,从此角度来说,银行股更具关注价值。
银行股破净,机会源于安全边际高
进一步分析银行股,目前有工行、中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交行、建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超过半数的银行股破净。其中交行、建行破净幅度最大,超过了20%。破净股的价值就是源于跌破净资产带来的安全边际。决定银行估值的是资产质量预期而非当期资产质量表现,资产质量预期的改善消除的是多年来压制银行估值最大的靴子。如果供给侧能够让钢铁、煤炭等过剩产业带来转机,这对银行股也是利好,能够提高资产质量。
与此同时,本周银行业首份2015年年报亮相。平安银行3月9日披露的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1.63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218.65亿元,同比增长10.42%;基本每股收益1.56元;并拟每10股转增2股派1.53元(含税)。从这个方面来看,银行股业绩增长还是保持了两位数,还有不错的基本面支撑,同时良好的分红率也确保了价值投资。整体来看,回顾10多年来银行股整体是一个慢牛的走势,重心逐步抬高,而沪指同期却是负涨幅的,真正实现了那句投资名言: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包括2016年年初的大跌,银行股也是率先收复失地的,所以从后期来看,银行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板块,尤其是破净的银行股。
(责任编辑:df150)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