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收益率一降再降 权益类资产有望重获关注
银行理财产品一度被视作百姓理财的“明星产品”,但去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持续降温。一方面产品发行数量不再像以往那般猛增,2015年增速开始放缓,到了2016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2月以来,平均预期收益率跌破4%关口。同时,3月1日金融机构普降存款准备金率,更是拉低了市场预期。业内人士表示,一般而言,在降准启动3个月后银行理财收益率会显著下降。而且,除降息降准对银行理财的影响,大额存单的不断扩大发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同质性理财产品的份额。
回顾2015年银行理财市场的收益率水平,不断下行的特征是最为统一的印象。进入2016年以后,伴随“资产配置荒”,银行理财在资产端受到掣肘,不仅优质资产难觅,银行的议价能力也在下降,理财收益率水平不断下行。对于2016年后续走势,分析师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将稳中有降,整体呈现L型。而从理财资金投向的角度看,未来权益类及另类投资的占比可能提升。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和财政强刺激下,非标资产的供给预计会有小幅回升,但收益率优势削弱,因此非标资产的配置比例不会明显提升。
有关银行债权转股权的问题,目前尚在研究中。2016年底前,主要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要全面推开“双录”工作。“双录”是指银行从业人员销售理财产品或代理其他机构销售理财产品时,同时进行录音、录相,促使销售人员按照程序和规定介绍产品,使购买者能清楚地了解有关产品的性质,以及购买产品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风险。
银行在售理财产品通常有三种来源,一是银行自行设计和推出的产品,由于银行具备较高的风险防控能力,投资方向多为银行间拆借、票据业务等,此类产品的风险较小;二是银行购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这类产品收益波动较大,尤其是在如今股市起伏较大的情况下,风险较高;三是代理产品,这类产品种类很多,包括保险等,其中绝大部分为信托类产品,每款金融投资产品都有一个产品管理人,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就是银行,而“飞单”产品的管理人一定不是银行,往往以某投资公司,或是某基金管理公司的名称出现,因此一定要弄清楚产品的管理人是谁。
据统计,本周银行理财产品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跌至4.03%,收益率难改下行趋势。7天以内的理财产品共有25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3.24%,环比降低0.04%;8天至14天期限的理财产品共有22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65%,环比降低0.17%;15天至1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9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97%,环比提高0.05%;1个月至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共有557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01%,环比降低0.06%;3个月至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共发行456款,周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04%;6个月及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共发行299款,其中12个月及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共有109款,周均收益率达4.14%。
从发行银行类型来看,各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的理财产品多来自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从收益类型来看,高预期年化收益类型均属于非保本浮动型。从具体各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产品来看,德州银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以4.7%的预期收益率,夺得了8天至14天期限第一的位置,交通银行的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以9.1%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居1个月至3个月期限产品收益率首位。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