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我炒作,少披文学的外衣
11月9日上午,湖南最贵文章在岳阳临湘市举行的“我与十三村的故事”征文比赛颁奖现场诞生。由湘籍作家马笑泉写作的《十三村记》,摘得征文比赛特等奖,捧走50万元奖金。
去年9月30日,湖南日报第七版刊登了一则征文启事: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三村)开出50万元大奖,征集“我与十三村的故事”。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开,征稿邮箱很快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邮件填满,达到2300篇之多。
最终,经由鲁迅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评委、著名编辑出版家组成的专业、权威评审团的严苛筛选,《十三村记》一路过关斩将,折桂夺魁。
不过争议旋即而起,一篇散文,1936字,50万元,每字258元。对此,有人惊羡,觉得这是文学的春天;也有人质疑,认为此文根本不值,是企业自我炒作。
有争议是好事,说明大家还在关注文学。至于这篇文章到底值不值50万元,其实争论的意义不是太大,事实上也很难争论出什么结果。
正如欧阳修所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文无第一”,因为赏析者不同、时代不同、际遇不同等原因,一篇文章的际遇也会截然不同,有人愿意千金购买的文章或许在另一些人眼里一文不值。对此,我们大可不必置喙。
争议的核心还在于,这个征文比赛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什么猫腻。若是真如获奖者和举办者所言,这是一个“最干净”的奖项,那么即便是千金买骨也未尝不可,甚至还是值得点赞和鼓励的“行善”之举呢。
近年来,文学评奖、征文比赛的丑闻层出不穷,甚至一些颇具重量的文学奖也被多次爆出评选过程存在猫腻。有人会对这次征文比赛的公正性产生怀疑也就不足为奇了。到底有无猫腻,还需主办方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来说服大家。
当然,不是说企业就不可以成为主办方,而是说,这种征文比赛,先天缺乏权威性,若要赢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除非甫一开始,就将征文的评选过程、评选细节公之于众,并由第三方监督,或许一定程度上才能消除大家的疑虑。
另外,一个由企业发起的文学奖项,所写的内容又与企业自身息息相关,很难不令人心生质疑:这会不会是企业的自我炒作、自娱自乐?
可话又说回来,既便是企业的自我炒作,也是一种品牌宣传的策略,其实也无可厚非。这就像一些企业请明星来代言、走穴,这次无非是换成了作家和文章。若真是如此,我们自然就不必当真,更无争论的必要,最好的方式就是转身离开,不再将目光投射其上。
只是,即便企业花自己的钱自娱自乐,还是不要打文学的主意,否则会引起文学评价标准的失衡。(评论员 张炳剑)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