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股资讯

渐行渐远的Pre-IPO,“破发时代”PE何去何从?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证券化溢价套利模式终结,PE最终回归价值基本面。

2019年1月3日,随着紫金银行登陆沪市主板,年度A股IPO序幕由此拉开,首发价3.14元的紫金银行,上市首日大涨43.95%,并在此后连收了5个涨停板,3月份上市的西安银行、青农商行也有不错的表现。

事实上,类似的“新股不败神话”已经讲了很多年,唯一不同的是,IPO的主角们最终能够收获几个涨停板而已。

然而,到了四季度,这一信仰受到挑战,渝农商行上市次日跌停,10个交易日后破发,浙商银行上市首日盘中破发,邮储银行还引入了“绿鞋机制”,首日也仅涨了不到2%。

从银行股开始,一波新股破发蠢蠢欲动,甚至,有些在境外上市的金融科技股也出现了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炒新”降温,Pre-IPO近乎绝迹。

这就为旨在一二级市场赚取价差的PE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10年前,估计不会有一位PE合伙人可以想象到10年后的今天,新股上市首日还得找大资金在背后强力护盘。10年后的今天,也不会再有PE依旧幻想着出现10年前那样临门一脚Pre-IPO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奇迹生涯。

三起三落间

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就在这前一年,2006年入行PE的吴舸(现德富资产执行合伙人)在当时比较流行的博客里写下这样的一段话: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A股泡沫的效应向上游传导,PE过热成为业内热门的话题,新的市场参与者经常来自于传统行业,对金融市场缺乏认识,通常没有完整地经历过一个市场周期,对比同期平均30~40倍的A股市盈率,是他们愿意和开价18倍的目标企业谈判的原因。但对于一个预期年增长仅仅30%的企业来说,15倍的市盈率的买入价意味着怎么样的风险,多数人全然不知”。

“市场就像上帝,只帮助那些努力的人;但与上帝不同,市场不会宽恕那些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人。”他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话作为结语。

东方富海合伙人梅健自1999年加入到PE行业以来,几乎见证了中国PE行业20多年的沉浮之路。

在他看来,自中国的PE行业诞生起,就历经“三起三落”。初起是PE的起步;初落是2000年~2004年之间;二起是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后;二落是2006年~2017年;三起是2009年~2011年;三落是2015年IPO暂缓发行,2017~2018年募资也变得很困难,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

“三起三落”间,2009年~2011年,中国的PE行业几乎到达一个巅峰时代。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出现最多的提法就是“这是Pre-IPO最好的时代”。

2009年,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挂牌,超过40家PE投资了23家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大都属于Pre-IPO型的逐利投资,7家企业的投资在2009年,即投资不到1年企业就实现上市。2008年后投资的PE,收益都在5倍以内。

往事难回首

这样的收益在当下被谈及时,都会获得一片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