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闪耀地中海东岸
海法,以色列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背山面海坐落于美丽的地中海东岸。每天大大小小的货轮在这里停靠,卸下或带走成千上万个集装箱,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一座新港正在崛起,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到海法新港实地采访。这座新兴的港口由中国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港集团)建设和运营,2021年9月刚刚投入使用。与附近“充满历史气息”的海法老港相比,新港岸上8台崭新“中国红”的巨型桥吊格外引人注目,仿佛一颗颗闪耀的红宝石,镶嵌在蔚蓝的地中海边。
夺目的不止有外观,作为以色列甚至是东地中海区域最现代化和自动化的港口,海法新港更耀眼的是中国科技带来的核心竞争力。
海法新港一期码头年设计吞吐量为106万标准集装箱,配备桥吊8台,轨道吊22台。而包括桥吊、轨道吊这些“庞然大物”的操作人员在内,整个码头的运营团队只有100人左右。“机器替代人力”,人少却能办大事的秘密就是自动化技术的大量引入。
上港集团以色列公司总经理缪强告诉记者,海法新港移植了上港集团建设上海洋山港四期项目时攻克的自动化码头技术和运营经验,其核心是上港集团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自动化码头操作系统。
用于装船和卸船的桥吊是港口最核心的设备之一。传统桥吊需要人员在桥吊上手动控制,操作员饱受巨大噪音折磨,还要长期弯腰操作,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且对健康不利。
海法新港的桥吊则均为远程操控,且大量工作由机器自主完成。操作员只需身处远离噪音的控制室中,坐在舒服的椅子上看着面前的显示器,只有在集装箱吊起和放下的最初和最后几米,像打游戏一样使用控制手柄和几个按钮进行简单操作,确保安全即可。
缪强称,海法新港的每台自动化桥吊目前已经具备每年装卸20万个标准箱能力,且效率稳定,不受操作员身体、心理、使用经验等因素影响,而操控这样一台长达百米的巨型桥吊只需1个人。新港轨道吊也使用了类似的自动化技术,传统轨道吊每台都需要一名操作人员,而新港22台轨道吊只需4名操作员,码头操作系统会根据操作员的工作状态向其分配不同轨道吊的控制工作。
“海法新港完全按照中国解决方案,完全使用‘中国芯’建设和运营。”缪强说,中国大脑、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标准、中国服务,就是要彰显中国智慧,让海法新港成为中国科技的名片。
缪强介绍,海法新港的桥吊由我国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建造,在国内完成组装后跨越重洋,用轮船整体运输到新港码头整体安装,这是振华集团的核心技术之一。当轮船载着巨型桥吊入港时,许多海法市民来到岸边观看这一奇观。
“同时,我们还和国内企业合作,将中国重汽集团的国产电动集装箱卡车(以下简称集卡)引入新港。”缪强称,这种电动集卡使用我国宁德时代公司研发的电池技术。目前,海法新港是全球唯一大量使用电动集卡的港口,大大降低了码头运营的环境污染,凸显出绿色环保的理念。
“除了使用国内已经成熟的相关技术,新港还在探索使用一些正在研究中的新技术。”缪强谈到,例如一般自动化码头集卡必须停到轨道吊的两端装卸集装箱,每次装卸时吊具都要移动到轨道两端去“找集卡”,这主要是为了方便集卡和吊具的定位。但吊具在轨道上的移动速度较慢,运行的效率较低。集卡是码头上速度最快的工具,上港集团的研究团队正在攻关一种新技术,其核心是对集卡的精准定位,这将使集卡可以停在轨道中间装卸集装箱。海法新港正在试验该技术,据计算,这可以将轨道吊的运行效率提高约30%。
缪强透露,目前,海法新港仍处于运营初期,2022年上半年吞吐量为15万标准箱,预计全年将达到35万标准箱,超过以色列全国港口货运吞吐量的1/10。“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年间达到60万标准箱的年吞吐量,并最终达到超过106万标准箱的设计值”。海法新港运行以来,显著缓解了以色列全国港口效率低、货船难进港、空箱难出港等情况,得到了以色列政府的好评和称赞。
水墨国风、8K技术、三维呈现……记者在2022年服贸会首钢园区文旅服务专题馆探馆发现,全球首部8K中国风艺术影片《秋实》亮相,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裸眼3D电影、8k高清电影院、胶片电影4k修复、动态电影海报”等“电影黑科技”悉数亮相北京服贸会。
本届服贸会围绕“数字赋能文旅发展,文化创新美好生活”为主题, 元宇宙和数字化则将成为本届文旅服务专题高频词。
作为凝聚全球合作共识、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次服贸会的展览面积和线下参展企业数量均超过上届,整体展览展示面积达到15.2万平方米,将有2400余家企业线下参展,来自全球服务贸易的多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得到展示。
记者在服贸会首钢园区的元宇宙展区探馆发现,工业元宇宙已经在工业领域中得到应用和拓展,工业制造正为元宇宙落地提供“沃土”。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8月31日发布的《年度气候状况报告》称,2021年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和海平面均创下新高,表明尽管人们在努力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但气候变化趋势仍未减缓。
9月1日,我国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顺利走出舱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从空间站出舱主通道——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迈入太空。然而细心的小伙伴们会发现,历次航天员出舱画面中,航天员身后的星空背景居然一片漆黑,浩瀚星空中的星星都去哪儿了?
国家公园是全球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类型,不仅是维护国家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保护地,也是为国民提供生态游憩、科普启智和科学研究的公共区域,更是彰显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形象乃至国家精神的重要窗口。
2.8万亿元!这是《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8月31日发布的去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这一数字较上年增长14.6%。同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经济体,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也为全球研发经费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多彩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风情,炫酷的元宇宙技术,逼线年服贸会开放首日,位于北京首钢园展区1号馆和2号馆的文旅服务专题展人气爆棚,观众排起了长队,在丰富的文旅新体验中尽情释放对“诗与远方”的热情和渴望。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21.6%,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下半场”的比拼,战幕已开。用户越来越多,如何从“有”到“好”——解决“安全、续航里程、快速充电”这三个“痛点”?
本次评选共征集了125项候选技术,由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委员会的3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经过评审,以下八项前沿技术和八项面向量产应用的创新技术脱颖而出。
这可是一个发射重量达到23吨的“大家伙”。“这块头和分量,相当于北京地铁13号线列车的一节车厢。”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问天实验舱总体系统主任设计师张峤为它精准画像。
全球首座以合成生物为主题的科普展馆8月30日在有“中国药谷”之称的北京市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揭牌。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段时间以来,科普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这一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与落实,尤其是在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重要渠道的时代背景下,科普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更要超越到科学知识之上——转向科学理性的养成、科学思维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在近日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一项新研究中,美国波士顿大学认知神经学家Robert Reinhart和同事证实,连续几天用弱电流反复刺激65岁以上成年人的大脑,可以使其记忆力持续改善长达一个月。
以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为首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观察到月球上的永久阴影区。该人工智能有望“照亮”永久的阴影区,尤其是那些尽管旋转但自然阳光仍无法到达的区域。这项近期刊载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研究也包含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计划中,有助于为其将来的登月计划确定着陆点。
- 标签:xuy科技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中国科技闪耀地中海东岸
海法,以色列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背山面海坐落于美丽的地中海东岸
-
成都双流:社保大厅换上“科技脸” 办事效率加速跑
国际在线四川消息(刘世光):以前,办一项业务要跑两三个窗口,复印证件、排队如今,“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即可搞定,更方便的是连各种复…
- 科技期刊中文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挑战和策略—以12种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为例
-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民论坛)
- 北京冬奥会三大特点——绿色味 科技味 文化味
- 天津财经学院(天津财经学院是211吗)
- 财经郎眼播出时间(财经郎眼播出时间 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