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IT

勇攀材料制备高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勇攀材料制备高峰

  刘日平,男,1963年11月生,中员。现为燕山大学教授,亚稳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日平教授致力于河北省科研工作30多年,提出了含亚稳相的材料设计新方法,发明了亚稳材料制备系列新技术,开发出十多种全新的特殊性能金属材料,解决了空间防护、飞行器传动机构等关键材料难题,并被广泛应用在航天、核工业、化工、钢铁等领域,保障了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探月工程等多项航天任务和国民产业的发展,为省内外企业和有关单位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与田永君院士一起,带领团队实现了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荣获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只要不出差开会,都泡在实验室,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很多年。对刘日平来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因此一刻都不敢耽误。“做科研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绝不能有歇一歇的想法。”他说。

  4月12日,刘日平被授予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攀登科学高峰没有捷径可走,这条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才能在所从事的领域有所建树。”刘日平说,如果失败了,就再去寻找新的路径。

  刘日平带领的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团队。团队获得过许多科技创新类奖项,在材料领域攻克过不少难题。大家常聚在一起讨论,交流思路,碰撞想法。团队不搞一言堂。“你们是相对平等的关系?”记者问。刘日平纠正道:“我们是完全平等的关系。”

  实验室强调一点——做研究是要做成事情;不能反过来,为了文章和奖项去做研究。“不能虚,要踏踏实实。”刘日平说。

  工作的源动力,不应该来自于外界,而应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做我们这种研究,智力不是决定因素,努力才是第一位的。”没有成功来得轻松。“30多年下来,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材料研究上。”刘日平总结。

  刘日平本科就读于重庆大学,学的是铸造专业。“上了大学才知道,我国的大部分先进材料都靠进口,高端材料国外封锁,只能靠自己研制。”刘日平说。也是从那时起,他一头扎进材料研究中。

  1988年,刘日平硕士毕业后便来到燕山大学,一干就是八年。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1995年,刘日平以公费资格考入中科院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

  采访中,刘日平常提到自己的导师——材料学领域的著名专家王文魁教授。王文魁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四十余年,退休后,还是一头扎进实验室,继续指导学生们做实验,讨论学术问题。

  吃穿上,刘日平一点都不讲究,甚至简单得有些过分。没办法啊,他要想的事儿太多了。团队里那么多人,每个人的研究进展他都一清二楚。学生报的数据,几个月后他还能脱口而出。

  正如1998年,刘日平博士毕业时,很多名气大、待遇好的单位给他抛来了橄榄枝。可他没要,执拗地从北京回到了秦皇岛,在燕山大学仍然做着他的材料研究。

  亚稳材料是热力学上处于亚稳状态的一大类材料,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宇宙探索、国防、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我国在亚稳材料领域的研究一度分散在不同学科、不同的研究单位,研究方向过窄、过专,且研究条件配套性差。

  刘日平和时任燕山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田永君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1998年初,他们迎难而上,决心在亚稳材料领域有所突破,争取在燕大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科研力量薄弱、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的实验室,想要破此先例,把这个实验室改造成我国基础研究最高水平的实验室之一,谈何容易?

  科研经费捉襟见肘,为买实验仪器他能省则省;好的项目争取不易,他便一趟一趟奔赴北京,向科技部的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汇报。

  此次参评实验室共有23个,除燕大实验室是地方重点实验室外,其他22个实验室都是运行多年并有丰富参评经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级重点实验室。

  专家组在听取实验室负责人的学术报告、参观完实验室后,为之惊诧:这个普通地方院校的实验室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出专家们的预料。专家讨论不得不临时延长了一个半小时。

  2006年8月7日下午,在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实验室大楼前,我省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

  回想8年来付出的心血,刘日平心中五味杂陈,那其中有欣慰,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未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这一天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

  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接受每五年评估一次的考验,一旦评估不达标就会面临被摘牌的残酷现实,而且由于国家近几年加大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实验室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竞争日趋激烈,刘日平却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大家的团结奋斗下,实验室一定能破风斩浪,取得更大的进步!”

  多年来,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产出了一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解决了关乎国防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卡脖子”难题。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并有两项成果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

  在他的学生们看来,这源于刘日平对科研的执着。“老师抓住了一个关键问题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常常几天几夜在实验室钻研。”

  刘日平曾领导完成过一个课题,从2014年到2019年,总共耗时五年。那些日子,面对一个个难关,刘日平一头扎进实验室,带领团队一遍遍操作实验仪器,一次次记录实验数据。

  如今回想起来,刘日平觉得,就算费时再久,也是值得的。“科学容不得马虎,研究更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说。

  工作之余,他坚持学习,他的办公桌前摆着的一叠叠中外文献,没事就翻翻。学习于他而言,是一种快乐,没觉得是负担。

  做实验、写文章,与科研相关的任何事,刘日平都爱抠细节,甚至学生的一篇文章他会改十几遍。有时还会在研讨会上,通过投影仪逐句逐词地剖析学生的英语论文,细致地挑出并修改其中的错误。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刘日平更看重的是态度,“能力可以不是最强的,但对待科研的态度不能马虎”。每个学生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刘日平都会强调:“做实验,要的是真实的结果,而不是设想的结果。”

  科研过程中,每当学生们遇到问题向刘日平请教时,他不管有多忙,总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听别人讲完,然后一步步为其答疑解惑。

  “和老师讨论问题,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他会帮你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同时举一反三,最后再来个发散拓展。”刘日平的一位学生说。

  “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材料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关键是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刘日平说,团队为了共同目标一直在努力,“解决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那种自豪感是用什么都买不来的。”

  30余年来,刘日平所带领的团队常常前五年攻关一个指标,五年后再重新攻关一个指标,像蚂蚁啃骨头,一点一点向前迈进。

  “总是有人问我,科研中最痛苦的是什么?我想来想去回答不出。我们做材料的,要获得一次成功,往往要经过上千次实验,材料研究最终要实现工程应用,又要解决很多问题,解决后再回头看,就都是快乐了。”刘日平说。

  他就像是一位攀登者,兢兢业业地为特殊性能金属材料的研制攻下一个又一个“山头”。如今,他正带领着千锤百炼的高水平团队,向着下一个高峰进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欧宝网页版登录科技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