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IT

我国目前25个前沿科学中心之(壹)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国目前25个前沿科学中心之(壹)

  2005年时任总理看望钱学森院士时,钱老曾有灵魂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想走在世界前沿的同学们注意了:截至目前教育部已经批准25个科学前沿科学中心! 说得通俗一点,中国今后自然学科要获诺贝尔奖,可能先要仰仗这些中心了。

  该中心是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有关精神,根据“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培育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

  前沿科学中心将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凝聚整合创新资源,发挥学科群优势,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团队,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试验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枢纽,成为我国在相关基础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率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长期以来受“研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导致我国很多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等重点领域严重依赖欧美,不仅每年花费数千亿的资金还在关键的时候受欧美卡脖子,让核心产业的发展受难以为继。比如芯片制造的光刻机技术、航空发动机机的关键技术、甚至卫星导航(我们的“北斗”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等等。

  前沿学科代表了未来,我国如果能在前沿学科领先世界,就能在未来的发展占有主动权。该计划旨在组建世界一流创新大团队,建设世界领先科研大平台,培育抢占制高点的科技大项目,持续产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

  前沿科学中心是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中心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成为我国在相关基础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高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支撑一批学科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承担建设任务的高等学校结合“双一流”建设规划布局,汇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发挥学科群优势,培育和建设前沿科学中心。中心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团队,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率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在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中发挥前沿引领作用。

  前沿科学中心建设依托国内顶尖、在国际相关领域或方向具备并跑或领跑潜力的科研大团队和高水平创新基地,以国际一流水平为目标,围绕重大前沿科学难题,大胆开展“非共识项目”和“无人区”问题的探索,提升引领学术发展的能力。

  前沿科学中心以优势学科集群为核心,组建学科交叉的高水平团队,强化跨学科的融通创新,鼓励理、工、农、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融合,力争实现前沿科学的重大突破,并成为相关领域的科学智库。

  前沿科学中心要整合重点创新基地和多学科优秀创新团队,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建设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开展高层次国际合作,与国内外一流团队和研究机构围绕科研任务开展协同创新。

  高校要改革人员聘用和管理制度,为中心人员引人用人搭建绿色通道;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队伍,打破院系和学科壁垒;针对不同研究类型,不同岗位需求,建立分类评价考核机制,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环境;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国际化的开放运行机制。

  前沿科学要围绕重大科技任务加强科研育人,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围绕重大科研任务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机制、跨学科的学生联合培养模式,推动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有机衔接。

  该中心建设方案瞄准纳光电子研究发展前沿,围绕纳光电子物理与器件、纳光电子融合与测试、纳光电子芯片与应用等三大方向开展研究,汇聚了包括光学、凝聚态物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多方向的研究力量,推动交叉融合。中心现有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等一批高水平人才。中心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中的枢纽作用,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科教深度融合,建设成为我国在纳光电子基础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

  清华大学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于2006年9月正式成立,由清华大学电子系、计算机系、自动化系、微电子所、物理系、以及数学系的相关科研人员组成,旨在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共同发展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科学与技术。迄今为止,研究中心在量子计算、量子通讯、量子器件以及量子控制等方向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梯队,在国际交流、重大项目合作与组织等方面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量子信息技术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战略研究领域之一,有望为信息科技的持续发展开辟新的原理和方法。

  该中心的成立,是北京交通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心将不断探索和引领智慧高铁领域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聚焦智慧高铁系统列车自主运行、旅客易行服务、高铁健康管理三个方向的世界性难题,切实解决我国下一代轨道交通发展问题,为智慧高铁系统的发展提供理论、技术、平台、人才支撑。

  该中心作为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试验区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枢纽,将努力建成高能量物质领域前沿理论的发源地,颠覆技术的产生地,关键技术的突破地,顶尖人才的培养地,成为具备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加快推进学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进程。

  合成生物学是继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第三次生物学”,其科学研究兼具基础前沿性、技术颠覆性、产业性等显著特征,是国际科学研究的最前沿领域之一,有望成为引领我国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口。

  该中心聚焦海洋波动场非线性耦合机制、高海况畸形波和内波的发生机制与演变、海洋气液固跨介质波动机制与载荷特性等三大前沿科学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提升我国在极端海洋环境波动场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全球极端海洋环境科技创新和顶尖人才培养的摇篮,奋力构建世界一流的船海领域基础前沿研究高地,引领服务支撑国家深远海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科技创新。

  该中心将推动跨单位和国际合作,在若干研究领域形成有重大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优势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脑科学重大任务;构建跨学科、开放的脑科学研究平台;以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脑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线,形成脑科学研究的优势方向和国际领先的重要突破,推动新型类脑芯片研发以及类脑智能技术的医学转化应用;建立跨一级学科的脑科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建成国际一流的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同济大学目前是唯一获批2个前沿科学中心的高校,该校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该中心依托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和同济大学一起建设,由同济大学无人系统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组成,将按照“夯实基础、突破瓶颈、实现引领”的思路,以增强我国在无人系统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面向国际人工智能研究发展前沿,聚焦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瓶颈性关键技术与学习范式,争取在优势重点领域取得科学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创性突破,推动无人系统研究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整体提升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理论与技术水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