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中国像华为一样重视科学理论的企业太少了
简单来说,执迷科学的人需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具备强烈好奇心的人,才能持续探索未来的道路。而后者是围绕“用途”的行为逻辑。但没有前者的探索,又哪有后来的应用?
网上有很多人在批评华为不重视理论基础的研究,不知道科学理论的重大意义,这其实是对华为的误解。
在中国,可以说华为是最为注重科技理论基础研究的大型民营企业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像华为一样重视科学理论的企业太少了。
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美国硅谷仍然是世界高科技的高地。对此,任正非在一次访谈中表示,学术研究不能泡沫化,否则中国未来高科技很难有前途:
任正非说,“一个基础理论变成大产业,要经历几十年的功夫,我们要有战略耐性。要尊重科学家,有一些人踏踏实实做研究……没有理论的创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
华为能够在某些领域领先世界,就跟华为在全世界构建的能力中心(研究所、高校合作等)有关。任正非指出,中国必须构建理论突破,创新才有出路。小改、小革,不可能成为大产业。
这就是著名的“任正非之问”,任正非看得很明白,无论是国家的创新能力提升,还是基础理论研究,最终还是要看教育。
除了任正非这个问题之外,中国还有两大良心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
是啊,为什么呢?在中国,整天琢磨搞“小目标”的聪明人太多了,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读书做研究的人太少了,这是根本问题所在。如任正非所说:
任正非提到过一个“鸡蛋论”,就是说华为原来高价从美国买回了一个什么“蛋”(技术成果),后来发现原来“下蛋的”人是中国的人才。
为什么不把中国鸡留在中国下蛋?美国的原装人就是印第安人,它什么都是靠世界各地的人才做出来的。中国也可以学习美国的机制,从全世界吸引人才,建造中国的人力资源池,构建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经济层面看,中美两国的差距不是太大了,但在其他层面,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积淀方面,包括底层的硬件、底层的软件等等,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如果公司没有对基础科学和研究的重视,没有与世界前沿科学家的深入合作,没有对基础研究人员的重视,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雄厚的理论技术与工程积淀……”
基础理论就是如此,它看起来“用途”几乎没有,但它是一切应用的基础。举个例子,我们提到无线电、广播这些就会想到马可尼,但谁知道如果没有赫兹和麦克斯韦的理论贡献,没有他们打下的基础,马可尼又岂能有成为无线电发明者的机会?
马可尼名利双收是有道理的,他是一个聪明的技术应用者。但从来没有考虑用自己的研究赚钱的赫兹和麦克斯韦,更值得被人们尊敬和铭记。
在中国,不缺马可尼这样的聪明人,不缺功利主义的商人,不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真正缺乏的是踏踏实实做研究的探索者,这些人只遵循兴趣和热情的指引,他们只想搞清楚世界运作的原理,他们从不考虑所谓的“用途”。
华为公司从很多方面在构建自己的战略基础,比如华为有战略研究院,有2012实验室,有世界各地的研究所和跟大学展开的合作等,为的就是探索无尽的前沿。
当然,华为是商业组织,它不是学术机构,但作为高科技企业,它必须要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以任正非说华为也在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我们公司为什么要搞基础研究?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传统的产学研模式,赶不上市场需求的发展速度。”
但归根结底还是靠学校,靠一批批愿意“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一个突破,就可能引发一场大的产业变革,比如,“土耳其Arikan教授一篇数学论文,十年后变成5G的熊熊大火”。
所以,“苦活累活”总得有人去干,做学术的人要有李小文那样的精神,“扎到根”比“捅破天”难多了,只有向下扎到根,才能向上捅破天。
希望中国能够有更多做基础研究的人,有更多华为这样的企业,也希望中国的孩子以后在学习教科书的时候,上面能看到更多中国名字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科技用英语怎么说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中国像华为一样重视科学理论的企业太少了
简单来说,执迷科学的人需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具备强烈好奇心的人,才能持续探索未来的道路…
-
“科技”这个词被“电脑”和“互联网”劫持了
我会觉得 2010 到 2020 最重要的技术,是跳出 CS(计算机科学)圈子的其他创新
- 出国在外英语不行靠科技
- 620分好成绩放弃多所985高校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到底为了哪般?
- 相对好考的8所A区211院校!
- 前沿资讯 西安获批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后第四个“双中心”!
- 科技探索_科技资讯_科技产品_前沿科技_高新技术_财经频道_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