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IT

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2-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科技强国呼唤科技大刊

  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中国科学:数学》主编杨乐和常务副主编李文林、《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常务副主编昌增益带队,分别走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地环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通过报告、座谈、拜访、参观、调查问卷、期刊展示、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了期刊宣传,广泛听取了西安地区编委以及科研工作者对刊物改革的建议和意见,加深了科研工作者对刊物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增强了中国科学家群策群力办好刊物的信心。

  “科学期刊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建设科学强国,就必须做大做强科学期刊,呼唤中国出现有国际影响和学术尊严的科学期刊。”朱作言说,纵观国际科技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期刊随科学发展而发展,随科学中心转移而转移。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日趋强大,这也迫切要求中国的科技期刊随之发展。

  “我国科技期刊约4800种,数量为世界第二,但并不能为我国的研究成果提供有效的展示和交流平台。”朱作言认为,由于办刊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我国科学期刊偏离了国际期刊迅速发展的主流方向。

  “应优化调整科技期刊的学科结构、地域结构,优先支持我国的优势学科领域和学科生长点;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改造一些低水平且不规范运作的科技期刊。另一方面,应重点支持国家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发展与壮大,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支优秀的国家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团队;同时重点支持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创刊,扩大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队伍。”朱作言坦言。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条件结构日趋合理,全国科研机构从1949年的30多个发展到2008年的3775个。1980年~2008年,我国的国际论文数量由占世界总量的0.2%上升至10%,仅次于美国。但是,“我国基础研究现在总体状况是两头在外,即仪器买进来、文章发出去;一些科学家是国际知名,国内陌生。”朱作言认为,优秀科技论文的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展示和交流平台。科技强国要孵育科学期刊强国,在中国创办优秀学术期刊的土壤会越来越丰厚。

  不过,随着《中国科学》系列期刊改革方案的深入实施,这种局面正在得到改善。2008年,共有百余位院士向《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投稿(第一作者或联系作者),占院士总人数的25%。他们发表论文数共计172篇,比2007年增加了35%。截至目前,院士2009年发文数已接近2008年全年总数。

  此外,院士们不仅亲自投稿,还推荐了不少优秀稿件。多位院士利用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的机会,宣传和介绍《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

  2008年,《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共组织专题、专辑30个,约稿近400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组稿数量和质量又有较大提高,特别是海外稿件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彭斌表示:“《中国科学》与《自然科学进展》将于2010年合刊,合刊后的刊物将有更多变化,从外到内以新的面貌出现。”

  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肯定了《中国科学》系列期刊的改革措施以及展现出来的新面貌。尽管目前刊物仍存在问题和不足,改革与发展仍有内外环境的阻力,但是广大科研人员对办好《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充满了信心。《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在我国大多数科技人员的心目中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办出我国自己的高水平国际期刊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需要,是众望所归。大家相信,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总主编、主编、编委会的精心指导下,在我国老中青科学家、作者、审者、读者的支持下,在杂志社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系列期刊会真正实现其奋斗目标。

  作为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分别举行了两场“科学与中国”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报告会,朱作言、杨乐、简水生、顾逸东等4位院士分别作了题为《建设基于中国科学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数学创新人才》、《载人航天与空间科学》和《能源、信息与环境》的科普报告。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科技杂志官网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