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中国科技大事记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宏平团队自主研发出一种离子吸附型稀土电动开采新技术。,浸取剂用量减少80%,浸出液中有害杂质含量降低70%,不仅解决了稀土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显著提高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的开采效率。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可持续》。
11月2日,经过10年的前期研究,世界级跨海工程——甬舟铁路(浙江宁波至舟山)2日全线开工。项目建成后,将诞生多项世界之最,并补齐浙江“市市通高铁”最后一块“拼图”。
11月2日,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35千伏聚丙烯低碳环保电缆在天津落地应用,这是我国35千伏环保型电缆首次挂网运行,也是环保电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35千伏环保电缆生产制造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
11月2日18时35分,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11号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是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的第14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1月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李儒新院士和田野研究员团队在小型化自由电子相干光源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成果采用超快光学技术首次探测了表面光经历受激辐射放大形成表面激光的全过程,指明了采用自由电子泵浦SPP实现其相干放大的全新途径,对于发展小型化/集成化的相干光源具有重大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3日《自然》杂志。
11月3日,在中国空间站的生命生态实验柜,太空水稻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育,已经开始结穗,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研究员介绍,后续会收集种子和叶片,带回到地面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1月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自主研制的我国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首次整机试车成功。该型发动机设计推力500吨级,是现役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四倍。该发动机采用世界上最大的补燃循环发动机推力室。首次整机试车的成功,标志着该型发动机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航天液体动力技术支撑航天强国建设跃上崭新台阶。同日,六院自主研制、我国推力最大的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首台整机热试车取得成功。该发动机将为我国商业航天运载火箭提供主动力,同时为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展奠定重要技术基础。此款发动机实物将在即将开幕的珠海航展精彩亮相。该型发动机瞄准商业航天日益增长的动力需求,采用重复使用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具有低成本、高可靠、使用维护方便、性能优异、无毒无污染等特点。其地面推力80吨,线次点火起动能力,可作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及低成本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动力装置,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022年11月12日南京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在光伏电池制造领域取得新进展,突破了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钙钛矿薄膜的关键技术,印刷出来的薄膜厚度、面积和图案均可精准控制。相关论文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甲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成功。
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成功。当日12时10分,天舟五号采取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
。此次任务中,首次实现了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11月12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于北京时间13日14时18分,成功开启天舟五号货物舱舱门,在完成环境检测等准备工作后,于15时03分顺利进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11月13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设备,
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4日消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量子磁力仪载荷——“CPT原子磁场精密测量系统”于7月27日搭载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发射。11月7日,国产量子磁力仪载荷的无磁伸展臂在轨展开,载荷进入在轨长期工作阶段,目前已获取五天的有效探测数据,实现了全球磁场测量,推进了我国量子磁力仪的空间应用研究。
我国首艘液化天然气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1”15日改造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为我国海上液化天然气船舶提供灵活的加注服务。改造后,“海洋石油301”设计加注能力达每小时1650立方米,可为大型集装箱船、双燃料矿砂船、双燃料散货船、原油船、汽车滚装船提供液化天然气燃料加注服务,
11月15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国家电网白鹤滩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四川段最后一个架线区段导线展放顺利完成,实现全线贯通,同时,也标志着白浙工程全线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遥感三十四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11月16日上午,25吨级闭式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完成了全系统试车,试验按照预定程序起动,发动机工作正常,试验数据获取完整,试验取得成功。该发动机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闭式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性能显著提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将支撑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研制进程。
16日14时20分,星河动力航天公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四)运载火箭,顺利将“吉林一号”星座的高分03D08、51、52、53、54,共5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这是谷神星一号商业火箭的连续第四次发射成功。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四号航天员17日执行出舱任务,这是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出舱。经过约5.5小时的出舱活动,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并通过杂交实验有效提高了现代玉米的蛋白含量。这一成果于11月1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三亚进行了大规模田间试验将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Thp9-T杂交导入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生产栽培品种“郑单958”中,可以显著提高蛋白含量,这表明该基因在培育高蛋白玉米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能。田间试验中把玉米的蛋白质含量从8%提高到14%,未来我们会提高到16%,理想情况下有可能达到20%!按照玉米蛋白含量提高1%可减少700多万吨大豆进口,
,这对构建实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解决“卡脖子”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将THP9-T导入到现代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中可以提高根、茎、叶以及籽粒中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同时也可以显著提高这些玉米株系的氮利用效率。这在减少氮肥施用条件下可以有效保持玉米的生物量以及植株和籽粒中氮含量水平,这对于减少化肥使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1月17日,全球首款载人级两座智能分体式飞行汽车工程样车在重庆发布。为了实现垂直起降飞行器、智能操控座舱和自动驾驶底盘三个独立模块的流程切换,研发团队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了研发,取得了三项核心突破。11月18日,中国船舶集团下属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消息,一艘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化气运输船(VLGC)和一艘24100箱集装箱船同时于江南造船下水,两艘船分别为目前各自船型中的“世界最大”。其中,93000立方米双燃料VLGC全球首发。
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在渤海锦州气田成功投产。锦州31-1气田浅水水下生产系统采用无人化开发模式,能够实现水下开采的精确控制及智能监控。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18日消息,由中国铁建铁四院牵头承担的《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铁路及航运领域应用技术研究》成功完成。该研究解决了我国铁路勘测完全依赖GPS的问题,可实现北斗系统全替代,是我国交通领域探索“中国方案”的一次突破创新。
11月18日,据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最新认证报告显示,由我国光伏企业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26.81%,这也是目前全球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11月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掺铒波导实现了通讯波段光子的按需式量子存储,向构建大尺度光纤量子网络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11月20日从天津大学获悉,我国首个脑机接口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MetaBCI正式发布。该平台不仅填补了我国通用脑机接口领域面向开源生态自主研发的软件空白,更为脑机接术的跨团队协作创新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开放平台。
11月21日下午,“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载荷“硬X射线成像仪”(HXI)的首张科学图像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此次发布的图像经过了多方比对并经后续观测反复确认,是
2022年中国航天大会正在海口举行,记者从大会上获悉,我国用于载人登月的新一代载人火箭将于2030年前完成研制,重型运载火箭研制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日完成神舟十四号第三次空间出舱任务的航天员陈冬,创造了一项纪录,成为我国首位在轨时间突破200天的航天员。
11月22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出消息,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全球范围内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11月24日,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继电保护系统(华能睿渥继电保护系统)在澜沧江中下游的小湾水电站正式投运。这意味着被称为水电站“大脑”的核心控制系统全面实现国产化,这也是我国水电控制系统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11月24日,中国石化发布消息,位于四川盆地的綦江页岩气田勘探获重大突破,首期探明地质储量1459.68亿立方米通过自然资源部专家组审定,标志着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国药集团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团队宣布成功研发了三种针对猴痘的候选mRNA疫苗VGPox1-3。22日,科研团队在预印版网站上发表论文,论文中的研究结果显示,针对猴痘病毒不同抗原靶点开发的三种mRNA疫苗组完全保护小鼠免受致命剂量的病毒攻击,并有效清除肺部的病毒。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针对嫦娥五号表取月壤粉末中的硫化物颗粒开展深入细致的原位微区分析,首次证实了月壤中存在撞击成因亚微米级磁铁矿的存在。撞击成因亚微米级磁铁矿的发现与证实,为学术界关于月壤中可能广泛存在原生磁铁矿的猜测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能够为月球表面磁异常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释提供了实验验证与理论支撑。
11月25日,国内首台自主研制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在四川德阳正式完工发运,即将进入工程应用阶段,标志着我国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国家航天局近日公布消息称,目前,我国在轨稳定运行的300公斤以上的卫星有300余颗,居世界第二位。
11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首台两次起动试车取得成功
11月27日20时2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11月2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采用国产有载分接开关的换流变压器在位于广州从化的西电东送重点工程——溪洛渡直流工程从西换流站成功投入运行。“换流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技术突破,并实现组部件等产业链全面国产化,标志着我国突破了这一高端电力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
日前,浙江大学林时胜团队从脑电波物理数据中得到一个原创研究结论,指出100%纯石墨烯电加热红外辐射波促进脑电波的新方法,这一研究成果有望应用于促进快速入眠以及改善睡眠等大健康护理等领域。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在《Small Science》刊发。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这几个科技成果意义重大,大家不妨具体了解一下。
- 标签:科技大事记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2022年11月中国科技大事记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宏平团队自主研发出一种离子吸附型稀土电动开采新技术…
-
2020年上半年科技行业大事记回顾
进入7月,2020年的“进度条”已完成一半
- 看国外网站如何做科普
- 工科类211高校排名:大连理工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排名相差不大
- 国际科技新闻
- 北京的二本院校只有几所虽然面积不大但有些学校大有来头
- 科技素材积累 关于科技的事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