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汽车

记忆 | 那些与蛇口工业区有关的日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8-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于惠如 在结束了公益基金会的聚会后,林小静匆匆赶到和约定好的咖啡馆。“最近有一点忙。”落座时,她边说话边将手机调成静音。

这段时间,已退休7年的林小静又在帮一个融资租赁公司做会计凭证工作,同时还参与蛇口社区基金会的志愿服务。

2016年5月,林小静被返聘,任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改革开放博物馆顾问,负责向社会征集有关反映蛇口改革开放企业的发展、社会变革及民生百态物品八千多件,包括实物、证件、图片、音像、书籍、照片等。展品中不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如袁庚亲笔草稿、录音;蛇口“黄埔军校”培训班物品;反映蛇口企业文化、住房改革、董事会竞选等重大社会改革的物品和文件等。

1963年出生的林小静7岁时随着父母迁到蛇口生活,此后她的生活、工作轨迹都与蛇口有关。而深圳的辉煌,却是从蛇口开始的。

1979年1月底,袁庚和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汇报在广东建立蛇口工业区的设想,当即得到批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因此创立。

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开山第一炮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一个月后,16岁的林小静来到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担任打字员。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和珠海“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蛇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从此成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第一窗口,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源地,历史的拐点就这样出现。

40年前,袁庚在香港的招待酒会中,对还是荒滩的蛇口这样描述:那里有绵绵细沙的海滩,海滩上有风吹瑟瑟的树林,那是中国版的夏威夷。

多年之后,蛇口收藏了林小静的锦瑟年华、青春记忆……

繁体字打印机

蛇口工业区创办以后,在袁庚的带领下,创下了多项当时全国第一——分配体制、基建体制、干部人事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体系……

林小静不仅享受到了这些“全国第一”,也在蛇口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多个第一。

在林小静职业生涯白纸上画下第一笔的是她父亲。听说蛇口工业区缺打字员的消息后,父亲将16岁的林小静送到深圳学习打字。一个月后,林小静带着新技能成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一名打字员,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

“我是1979年8月27日去上班的。”林小静清楚的记得自己第一天上班的时间与心情,走进办公室,兴奋与初入社会的不安感同时包围着她。

作为蛇口工业区第一个打字员,林小静上班第一天就遇到了难题:“办公室的是一台繁体字打字机,我没学过繁体字,好多字都不认识。”好在办公室领导很随和,一位年纪大的干部借给她一本繁体字字典,告诉她“不懂就问。”因为勤奋好学,林小静进步飞快。

办公室的窗外,蛇口工业区基建建设也逐步升温,进展飞快。工作不忙时,林小静会跟同事们站在门口观看“炸山现场”。“看工人们炸山、挖路、填海,一天一个样,没几天就又出来一条新路。”

在办公室“单打独斗”四年后,林小静有了新同事,那年年底,她们搬进了蛇口工业区大厦,开始改用电脑打印,用当时最流行的四角号码输入法打字。

几年以后,林小静从四角号码输入法打字改到八笔输入法,再改到五笔输入法,在她看来,那时输入法的变换速度跟现在手机升级换代一样快。“挺好玩的。不过干了那么多年,我还是觉得用八笔打字是最快的,很可惜当时还没推广就换到了五笔。”

外币商店火起来了

细数过去的日子,林小静最开心的时光就是外币商店刚开起来的时候。到了发工资的日子,去外币商店买一件花裙子让生活充满仪式感。

“我们是15号发工资,我是8月27号上班的,所以第一次拿工资是9月15号,就是近1个半月的工资再加上乱七八糟补贴共七十几块钱。小时候家里也没什么钱,第一次拿工资真的觉得好多钱。”林小静告诉,工作几年后,她每个月的工资有一部分以港币发放。

1979年,在袁庚的“忽悠”下,马太(陈惠娟)成为踏足蛇口的第一个女港商。历经两年的折腾,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进出口商品并收取外币的商店——蛇口购物中心终于在1982年6月28日上午9时隆重开业。

一间不足200平米的外汇商店以一种新鲜而有力的方式,为蛇口市场经济撕开一道口子。

外币商店开业当天,仓库里的大部分商品被一抢而空,全天营业额收回全部投资。在外币商店附近上班的林小静目睹了开业当天火爆的场景:“排队的就有好几百人,那天人太多太挤,玻璃门都被挤碎了,我也在当天抢购了一台电风扇,没想到外币商店一开业就火起来了。”

“那时候我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喜欢所有新奇、特别的东西,外币商店就跟现在的免税店一样,能买到外面买不到的东西。”林小静说,那时她形成了每个月定时去外币商店购物的习惯。

有像林小静一样期待花裙子的女生,也有对家电、风扇、自行车等物件感兴趣的蛇口人。很长一段时间内,外币商店的景况一派辉煌。

年轻人多起来了

蛇口工业区筹建半年后,深圳特区正式成立。随后,外资纷纷涌入,蛇口企业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块散发着青春与激情气息的土地吸引着年轻人前往。林小静当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工业区年轻人多了起来。”

同一时期,袁庚深感人才的重要。1981年,蛇口工业区开办第一期培训班学员,面向交通部系统各单位招聘。第二期,培训班扩大招生范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当《广东省深圳特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企业管理培训班招生简章》见于全国性报刊,一批有志青年从北京、上海等地来到蛇口。

1981年年底,“蛇口黄埔军校”在简陋的教室举行了一场迟到的开学典礼。

企业管理培训班实行一年学制,除了英语、粤语、驾驶、外贸实务、企业管理等外,还有一些专题讲座,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解放思想。

林小静也曾是培训中心的学员,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我们同事基本都是这种状态。我当时学习英语、数学、语文,后来又学行政管理、物业管理,连着上了好几期的课。”

为了进一步释放人才潜力,袁庚主张取消干部等级制度并实行聘用制,不分身份,不分等级,职务随时可以调整变动。

1983年,蛇口工业区领导班子调整,并正式启动干部制度改革,实行聘任制。

效率、民主、开放

1981年底,一块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型标语牌竖立在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

“小平同志视察蛇口时,看到了这句口号,但他当即没有表态。回到北京后,与领导谈话时提到了这句口号,才正式确定下来。”林小静说,1984年国庆节,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庆典上,写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工业区彩车驶过天安门,该口号从此家喻户晓。

林小静等蛇口人的思维和办事方式深受这种时间、效率观念的影响。林小静告诉,这是落在她身上的蛇口烙印。

1984年,蛇口组建蛇口区管理局,拥有项目审批权、进出口物资审批权、人事权等,工业区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处理许多事情,不需要层层请示。当时其他地方成立企业走流程要3个月,而在蛇口,企业从申报成立到拿批文只需10天。

“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了,我们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我几乎每天都要在办公室加班加点打印文件。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要打出40多份文件。刚开始打得最多的是各种征地协议,后来,打得最多的是企业落户蛇口的合作协议。”林小静说。

蛇口工业区在林小静身上落下的另一个烙印是民主。

“每隔半个月,工业区就会组织一场新闻发布会,由领导直接向职工宣布工业区重大决策、与职工利益相关的问题等,并回答职工的质询,接受批评。”林小静告诉,这种特殊的形式意在加强普通员工对领导决策的监督。

林小静告诉,当年袁庚跟员工说,要让蛇口人居者有其屋,让每家每户出行有汽车,“现在这些都实现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深圳大运会女足决赛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