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消费

新“血液”助力老非遗 中泰竹笛活在当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6-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每一根竹子都是“宝贝”。千百年来,村里28000亩的苦竹,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着竹笛制作、非遗技艺申报,中泰街道摇身一变,从卖原材料的“苦竹之乡”到现在的卖竹笛“竹笛之乡”,实现了“中国笛千百年来的历史回归”。

王薛淄

6月10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对非遗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传承人丁志刚进行了采访,了解传承千年的竹笛制作技艺如何“活”在当下。丁志刚表示,不断融入年轻血液、平衡非遗文化中传统和现代的审美,与时代共同进步、将现代的工业化生产与传统技艺相融合,是传承千年竹笛制作能不断活在当下的主要原因。

技艺学习激活竹笛制作血脉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竹笛作为我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历史渊源悠久,其中苏州笛更可谓是独领风骚,史料记载中,来余杭中泰伐竹制笛更是历代皇室乐匠常有的做法。近代以来,上海笛发展后来居上,余杭中泰一度变成竹笛原材料输出产地。

1985年,上海民族乐器厂制笛师周林生来到余杭中泰,向村民传授笛子制作技艺,唤醒了余杭中泰竹笛制作沉睡的血脉。在他的带领下,18名资质不错的年轻人,前往上海学习竹箫制作。年轻人回乡之后,竹笛制造在余杭中泰以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了燎原之势。1989年,中泰第一家民营竹笛厂——灵声乐器厂诞生。经历过计划经济、集体经济体制时代工厂制笛,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村民下海自主办厂创业,中泰竹笛一步一步凝聚特色产业,形成竹笛文化产业链。2006年,浙江省文化厅授予余杭中泰“省民族民间艺术(竹笛)之乡”的光荣称号。2011年,余杭中泰正式向中国乐器协会申报“中国竹笛之乡”冠名。

至此,原本只能让村民勉强度日的“苦竹”,变成了振兴乡村发展的“黄金竹”。

如今,曾经的18名年轻人已经迈入花甲之年,而更多的年轻人却带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对传统乐器的热爱,来到了余杭中泰,为竹笛技艺的传承不断注入新的血液。“现在我们整个村有160多家,1000多人从事竹笛的制作,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年纪比较轻的。”丁志刚说到,“其中不乏来自各大音乐学院,进行过系统学习的‘笛二代’。”

丁志刚介绍到,除了本地年轻人回乡创业,中泰竹笛还吸引了很多外地大学生来进行技艺学习。学成之后,这些大学生回到当地,在当地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和制作的体系,将中泰竹笛制作技艺带到全国各地。

创新思维存于竹笛制作中

与大部分非遗技艺一样,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也一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

2011年,丁志刚在带徒弟时发现,和老一辈人苦练技艺不同,80后、90后渴望技艺的创新,按照传统方式传授手工艺只可会消磨掉年轻人对于竹笛制造的热爱。“我们这几年就一直不断的创新,包括将传统工艺开发出系统学习体系、融资购买机器将部分制作过程进行机械生产。”丁志刚介绍道。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丁志刚就通过不断专研,改进了竹笛制作技术,造出可以打椭圆孔的机器。“以前,光打孔就是一个技术门槛。笛子上的孔是椭圆形的,当时的机器只能打出圆孔,要把圆孔手工挖成椭圆形非常麻烦,也只有这十几户人家能做。”椭圆孔机器的制造,做笛子的门槛降低了,厂就雨后春笋一样地办起来了,2004年就发展到了20多家,2005年变成40多家。“在原有技艺基础上,增加一些现代化设备,会提升产品的精准度,使得产品体现更加完美,更加符合标准,也符合我们现代年轻人的需求。”丁志刚表示。

除了将现代工业与传统技艺相融合,中泰竹笛在产品销售上也坚持与时俱进。十几年前,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的中泰笛箫业不再是静等客来,为了扩大经营市场,他们开始主动“走出去”。不少人前往北京等大城市设立办事处,与大城市的琴行、音乐院校、专业团体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得到技术指导,还扩大了产品销路,并创立品牌产品,如“灵声”“竹韵”“苏东”“敦煌”“鸣声”“西湖”等。

2003年,中泰竹笛更是把销售渠道瞄准网上。截至2016年底,中泰竹笛在淘宝天猫注册的店铺就有60多家了,年网络销售额超过2500万元。“现在我们日均出单量早已达到了2000单以上,就整个产业发展而言,现在网上的年销售额可以达到一个亿以上。”丁志刚介绍道。

与时俱进 让非遗文化活力四射

近年来,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成为年轻一代的中国记忆。

2019年,中泰竹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与新兴传播平台进行对接。2019年12月,丁志刚第一条和竹笛制作相关的短视频就投放到了抖音社区上,中泰竹笛开始加入了直播行业。

记者了解到,此前余杭中泰就通过举办传统手工制笛大赛、笛子演奏比赛、水上竹笛音乐会等活动,做好特色地域传统文化及竹笛制作技艺的传播与传承,培养青年竹笛制作人才,打造工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中泰竹笛还开展了两月一期的公益课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前来体验竹笛制作过程。

目前,中泰竹笛通过不断深化青年竹笛人才培养,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开发相关文化创意衍生产品,拉长竹笛文化产业链,已经走出一条凝聚特色产业、山水乡愁、文化创意的乡村振兴、整村富裕道路。

在丁志刚看来,竹笛不仅作为是一件乐器,更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开展文旅融合,以旅游纪念品为切入口,是中泰竹笛从乐器变成艺术品的契机所在。“比如去年我们中泰竹笛做的非遗的优秀旅游产品,就入选了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旅游商品。”丁志刚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月12日抖音平台上直播中,丁志刚还透露他还会联合其他非遗技艺传承人,推出联名款产品,用年轻人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非遗传播,助力竹笛产品从吹奏乐器上升为民俗艺术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