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产经信息  消费

江苏睢宁:魏集镇家庭农场,随着春天一起长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3-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顾士刚) 江苏省睢宁县魏集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谋划农业产业发展,构建以家庭农场主导的果树种植加工、肉牛养殖、大棚蔬菜、粮食作物种植等“四朵金花”产业,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家庭农场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其中,串起全面乡村振兴金色飘带。

果树种植加工——睢宁县魏集镇果树种植家庭农场

三月春风暖,奋斗正当时。3月6日,魏集镇境内故黄河岸边324省道南的睢宁县魏集镇果树种植家庭农场里,农场负责人周维刚正一边和工人维护修剪后的梨树、苹果树、枣树,一边观察林下套种的大蒜长势。

“眼下正是果树和蒜苗管护的最佳时期,附近的村民都在基地帮工。”今年52岁的周维杰高兴地说,“我们长期在这干活的有20人,农忙时有100多人,工资80-100元/天。”2019年长期在外从事建筑的张庄村人周维刚,听说村里有村民抱怨种地“不够本”,便萌生回家创业的念头,经多方考察,在镇政府和村两委协调、支持下,投资400多万元,成立了睢宁县魏集镇果树种植家庭农场,流转324省道沿线张庄村、叶场村、马王村、张集村等共2000多亩土地,种植梨树、苹果树、枣树等,同时发展林下种植,春季种大蒜,秋季种甘薯。“一亩地种三样东西,相当于有了三亩地的收入。”在基地务工的62岁村民梁帮侠高兴地连竖起大拇指,“土地流转了,有了流转金。在基地帮工,有了劳务费,一年下来赚个上万元不成问题。”

工人在农场里忙碌着 顾士刚 摄

“种植产业既要长稳远,也得短平快。”周维刚说,发展林下经济是对果树产业有益补充,购置农机、整葺土地和田间道路都要花钱,种植果树是长期的投资,而每年的工钱都在60-70万元。所以他又投资甘薯粉加工厂,延伸农产品产业链。2021年收回投资成本且略有盈余,周维刚自信地说:“林下套种有‘钱’景,多业发展巧生‘金’,我们农场的果树去年开始挂果,今年会有好收成的,等进入盛果期,收入会更好,我们农场随着春天一起长的,哈哈哈……”

肉牛养殖——徐州鑫牛养殖合作社

来到位于陆圩村的徐州鑫牛养殖养殖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标准化牛舍,干净整洁的8个圈舍里,1100头牛有的牛儿在卧床上安静“休息”,有的牛儿在相约“散步”,个个悠闲自得……50岁牛倌陆加飞和工人一起忙着喂食准备工作。

陆加飞在给牛喂料 顾士刚 摄

“2019年,我选中了‘养殖+种植’,在镇政府指导、帮助下,成立徐州鑫牛养殖合作社,投资200多万元建了占地24亩的8个牛舍,贷款500多万元,办起了养殖场。这一年,每头肉牛销售获利5000元左右,这是一笔不错的收入。”陆加飞说。

养牛场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养牛牛粪牛尿。在魏集镇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技术支持下,陆加飞购置一台干湿分离机,每天定时收集牛粪牛尿,经处理后约有3吨干牛粪送到镇沼气站作为原料,每天有150元收入。又流转周边农户土地700多亩,来消纳牛尿等。同时在小麦收割季,大量收购小麦秸秆作为肉年饲料,小麦秸秆是养牛必需的饲料成分,废弃的秸秆变成了“香饽饽”,这样不仅有利于秸秆禁烧,还为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按现存栏肉牛1100多头肉牛计算,每年应收购小麦秸秆4000多吨,若按四亩一吨计算,麦田秸秆收购面积将达到1.6万多亩。陆加飞说,我们现在是生态养殖企业,秸秆作为饲料可以喂牛,牛粪牛尿回归土地增加土壤肥力呈现良性循环态势,既提高了企业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现在合作社年产值在2000多万元,我们农村人干牛事、发牛财、做牛人。”“我家属有病,我也62岁了,村里推荐我来这干活,每月3000元工资,我很知足的,只要肯干,能吃苦,什么都不算事,好日子是自己干出来的。”正在和其他10多个工友一起忙活的卢书显幸福地说。

蔬菜产业变身“绿色银行”——睢宁县魏集镇欣欣绿野家庭农场

2019年成立的睢宁县魏集镇欣欣绿野家庭农场流转魏集镇张铺村、徐场村共500亩土地,种植西兰花、大蒜、西甜瓜等,农场主贡辉是一位憨厚的苏北汉子,农场创办之初,还是一个普通的小菜农,之前也是村里的低收入户,如今已发展成为魏集镇大棚蔬菜的种植大户,规模经营效益让他尝到甜头。

“这几年,多亏了县农业农村局和镇、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蔬菜,这可是我们农民的‘绿色银行’。”在蔬菜生产基地里劳作的贡辉说。在品质上,他始终坚持生态种植,县农技人员也隔三差五上门指导蔬菜新品种栽培技术,积极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高效栽培、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先进种植技术,不仅保证了蔬菜、瓜果的产品质量,而且取得了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最近,睢宁县农业农村局鼓励支持睢宁县魏集镇欣欣绿野家庭农场按“19万元补9万元”的标准建设小型蔬菜冷库,拉长蔬菜保鲜期,同时,拓宽销售渠道,实行“双线”销售,即线下与蔬菜批发商对接,线上利用魏集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实现了生产、加工、贮储、销售全产业链发展。

贡辉两口子在大棚里手工除草 顾士刚 摄

“欣欣绿野家庭农场的成功运营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带动和服务周边30多户农户生产发展,也帮扶了本村7个低收入户,实现了农场与农户共赢。”魏集镇农经办主任张州说。“收入比较稳定,年产值300多万元。今后,我会尝试种植更多蔬菜品种,带领更多农户种植大棚蔬菜,将成熟的种植经验分享给大家,大家富才是富。”贡辉信心满满地说道。

稻麦蹚出“小康路”——睢宁县魏集镇阿亮家庭农场

种着成片的农田,看着满眼的绿,操作着会飞的植保机……姚亮兴奋并陶醉着,他的种田梦想成为了现实。2012年从事材料加工业的魏集镇戴庄村人姚亮,时年37岁的他突然对种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从村民手里流转50多亩地,主要从事小麦、水稻种植。经过10年来的打拼,姚亮现在已流转戴庄村、陆圩村、王圩村、新工村等4个村的2100亩土地,把原来只是农业常规的种植创办成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农场——睢宁县魏集镇阿亮家庭农场。

姚亮在用无人植保机给小麦施肥 顾士刚 摄

在姚亮农场的农机库中,这些年陆续购置的12台/套现代化农业机械,从育秧到耕种、施肥、植保,到最后的收割,全部都是机械化操作。让姚亮引以为豪的是新近购买的4架无人植保机,一台植保机,一天8个小时干下来,可以进行农药喷洒、施肥等植保作业300亩。“操作非常简单,又快效果还好,特别是夏天无人机喷洒农药安全。”这些“农机宝贝”虽然个个“身手不凡”,可是价格也不菲,12台/套设备花费了100多万,投入不小。

每年姚亮的家庭农场麦稻两季净收入达到每亩500元左右,粗略算下来年收入100万左右。姚亮表示:“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亩三分地耕几天。现在,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植保施肥都用无人机。”日常用工20人,每天工资80元,农忙时要30多人,工资每天在80-300元。不仅村民富了口袋,他自己也转型成“职业农民”。

姚亮在指导工人给西瓜修授粉 顾士刚 摄

姚亮还根据西瓜种植特点,在自己农场内每年调整出100亩土地专门种植大棚西瓜,赚“巧钱”。眼下正是西瓜长蔓的关键期,也是大棚管理的关键期,“定植、授粉、修剪枝蔓、疏花疏瓜、防治病虫害……”为了种出好瓜,姚亮每天都要到大棚里和工人一起人工除草通风保温……“宁可多花些功夫,种出的西瓜甜度高、瓜味浓,一亩地西瓜能卖1万多元,这一季西瓜能卖100多万元,西瓜收获后改种错季蔬菜,呵呵,人不闲地不闲,我们庄稼人挣大钱。”姚亮高兴地说着。

如今,江苏省睢宁县面对“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现实情况,努力打造高质高效的农业大花园、宜居宜业的农村大公园、富裕富足的农民大乐园。魏集镇制定了农业“两区、两线、一园”规划,即:在徐洪河灌区打造3万亩的稻田综合种养;在庆安灌区建设2万亩的优质稻(菜)麦轮作区;在324沿线打造2万亩的古黄河高效林果文旅产业带;在505沿线新建西瓜基地3000亩、打造2万亩设施瓜菜产业带;以王圩为中心打造2万亩循环农业产业园。如今,家庭农场已成为睢宁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领头羊”。

青房十二楼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30699.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黑子的篮球国语版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