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消费

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际城市体系具有消费中心特质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大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核心,在大区域经济和大轴带经济中具有巨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与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也是我国应对外部复杂严峻环境及不确定性、促进经济包容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手段,还是抢抓我国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机遇,增强城市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

  成都具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底蕴。据2019年10月31日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成都前三季度消费品总额增速达9.7%,超过北京的7.2%,上海的4.8%、广州的8.2%、深圳的6.8%和全国的8.2%;外贸增速18.4%,成绩十分亮眼。不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都还在路上。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城市全要素的集成和消费生态圈的健全与完善,特别是城市能级、消费空间场景、消费业态、消费环境、服务领域技能人才等方面的支撑。

  成都应该着力于城市能级提升,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整体提升区域产业能级,进一步拓宽利用国际优质资本的渠道,提升高品质国际化的城市服务功能。在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过程中,产业能级是“芯片”,为此,成都要规避过早“去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能级后继乏力而又不得不“再工业化”的弊端。

  要以智能化提档升级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运用“互联网+制造业”改变传统制造业模式,从单纯生产制造转向供应链协同,捕捉柔性化生产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基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开放创新系统。大多数的成功创新并不是创造出新商品,而是用新的条件再造升级版的商品。创新的最大难点,不是想出新的方式满足需求,而是看到旧的满足需求产品和服务方式不合理的地方。

  要厚植“成都制造”消费供给基因,推动商业店铺与制造联动,鼓励百货商店、购物中心、连锁企业提升自营商品占比,提升企业自主品牌经营能力优势。鼓励成都本土消费品牌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扩大自主品牌规模,拓展细分领域新产品,基于“品牌联想”理念,打响“成都休闲、成都消费、成都创造、成都服务”四大品牌,树立“成都品质”的市场认知。要大力扶持成都原创品牌、定制品牌发展。以“政府支持、协会引导、企业主导”为原则,推动成立成都消费品品牌创新联盟,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合作,重点扶植培育一批细分市场领域的新龙头品牌,打造一批引领消费潮流、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明“成都元素”的定制品牌、原创品牌。

  要优化新供给,抢抓世界大会2021年在蓉举办机遇,利用国际空港和国际铁港优势,与世界主要城市实现频密化通航与高效物流,吸引国际品牌汇聚成都,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奥特莱斯”店集群。成都应该择机举办“东南亚及南亚进口博览会”,培育一批品质优良、设计创新、传承文化的本土品牌,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品牌展示展销集聚区和国际消费品有效供给的“成都能级”。

  成都应着力于消费场景空间载体的深度与广度打造。一个兼备艺术感、空间感、体验感的特色消费场景空间,无疑能够成为一个购物中心吸纳人流、丰富卖场、提升销售力和吸引消费力的“杀手锏”。卓有成效的消费空间场景,除了营收、客流,锁定客群,更重要的是空间增值了传播、解读、体验、转化信息功能,意味着必须让购物中心获得更具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消费体验,与消费者产生情感连接,让购物中心的标签与属性更加清晰。

  在消费场景空间载体的深度与广度打造上,需要洞察消费发展趋势和人的消费需求,重视与顾客的情感交流,要为消费空间创造场景、衍生内容,进而网罗不同社群的人们,激发人们在此社交互动,从而将潜在消费转化为现实的消费。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地标性的消费空间载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地标性消费空间场景,不是简单地“堆盆景”和“垒大树”,而是根据建筑学、消费学、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规律指向,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照明设计、机电设计等方面,体现时尚和现代,在新空间时代呈现出新风貌,像曼谷的discovery、利兹John Lewis、上海189弄购物中心、银座东急广场,给消费者以焕然一新的感觉。

  在消费场景空间载体的深度与广度打造上,成都要使传统商圈焕发新的魅力,新商圈具备生机勃勃的活力,培育和形成“春熙路—盐市口”“天府新区”“空港新城”三大国际化商圈和一批国家级示范商圈,打造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特色商业街区,特别是传统历史文化、川菜美食文化、时尚文化、休闲文化等特色商业街;不仅要有宽窄巷子、文殊院类似的天府文化特色的商业街,而且应该有国别风情的国际特色商业街,以形成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康养五个层面的千亿级消费市场。

  成都要继续发展轨道交通,包括地铁、空铁、智轨、轻轨、有轨电车等,增强商圈的通达度、聚合力与疏散力;商圈交通枢纽的立体停车场建设,地铁枢纽上盖消费场景空间载体规划与建设等要有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消费场景空间载体可以通过错移的楼层进行分区,每一层都有独特的形式。这种方法使室外露台和“空中花园”成为可能,让人们能够停下来享受和体验消费的愉悦。要通过打破艺术、科学、技术,创造新空间和给消费者以新视野,用全新艺术手法为消费者带来突破现实的沉浸式体验。

  此外,成都的绿道,不仅要有鲜明主题、便捷服务和宜人环境,更要通过骨干绿道建设将碎片化的绿道连线成网,赋予绿道消费、休闲、文化、体育等功能,综合考虑绿道体系承载的功能和目标消费群体,引入国际前沿消费风尚,吸引名家名人名企名品入驻连锁,通过创造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产业,打造休闲消费场景,提升绿道整体功能,使其成为成都享誉世界和成为国际消费中心的“休闲和健康消费新场景”。

  成都应该着力于消费业态的丰富与完善。在新时代,人们的消费模式从“节俭原则”转向“快乐原则”,消费结构从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物质消费向娱乐、休闲、文化、旅游等精神消费为主转变,新型消费业态应运而生。因此,成都要着力补齐生活性消费的短板,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时尚经济、创意经济、假日经济、绿色经济、名店经济、会展经济、夜间经济、共享经济、流量经济等,瞄准新消费群体的数字化、社群化、个性化、定制化、场景化新需求。

  不断探索零售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逐步形成“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的融合式发展新格局。在时尚化转型的道路上,成都可以先定位于“快时尚”和“轻奢主义”的层面,并逐步构建“快时尚+轻奢主义+经典时尚”的时尚产业体系。一是“走出去”,紧跟时尚潮流;二是“自身育”,融入成都元素,凸显时尚个性;三是“请进来”,大力引进各类时尚品牌,塑造时尚经典之都。

  发展创意经济,成都要挖掘“天府文化”元素,以“植入广告”理念将其融入到创意产品与服务之中;创意经济要注重中西文化的有机契合,增强现代智能的功能等;既要注重阳春白雪,又要体现下里巴人的情怀。成都要在旅游业传统“七要素”的“吃、厕、住、行、游、购、娱”上补齐短板,更要在新兴“七要素”的“文、商、养、学、闲、情、奇”做足功课,促进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与聚合,创新发展全域、全态、全时旅游和假日经济。

  同时,要创新敞开式、自选、货仓式销售,促进成都“农家乐”的提档升级,大力发展首店、品牌店、知名便利连锁店、社区店、电商体验店等。打造消费新业态,成都还要大力推进各项新型业态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服务、体验服务、定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跨境服务,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在商业零售、文化服务、旅游休闲、餐饮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体育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婴幼儿照护服务诸方面形成新产业和新业态。

  成都应该着力于消费环境的优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不仅要关注产品质量本身,还要关注产品出现问题之后,企业解决问题、回应消费者诉求的能力;不仅要关注营商环境,也要关注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环境。事实上,消费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成都要进一步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的建设、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虽然会自动调节供需平衡,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而是要通过政府的监管,让市场更好、更快地发挥匹配供需的作用,鼓励企业把精力聚焦在做好产品上。

  打造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一是需要企业提高自我修养、提升管理水平;二是需要市场监管部门乃至监测、评级等第三方机构深度参与,从而形成自律与他律的闭环,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特别是,为让餐桌消费更放心、更舒心,成都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市场监测,建立健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追溯链条,减少老百姓消费顾虑。成都要在冷链消费环境方面先行示范,让冷柜“电子菜箱”逐步成为城乡居民小区的“标配”。

  针对消费新热点、新领域、新问题,成都要完善对假冒伪劣商品及服务的惩戒机制,广泛宣传消费者的权利、消费纠纷争议解决的途径、消费“陷阱”等,进一步推动搭建区域性消费纠纷合作平台,积极发挥小额消费纠纷快速解决、消费纠纷绿色通道等机制的作用。成都消费环境的优化,还要创建健康、绿色、文明的消费观与消费方式,扬弃消极堕落甚至是有害的消费方式。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分类推进重点领域标准研制,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包括中外文标识的商品与服务、外语接待与服务、外语网站,重点景区及窗口行业的多语种服务等。以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安排,争取增大消费品关税降税的商品范围和力度,实行便利快捷的免税购物、离境退税等政策,以更大幅度地吸引和集聚境外消费。

  成都应该着力于服务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服务于消费领域的技能人才能熟练掌握服务领域某一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能熟练地为消费者服务,使消费者增强满意度和提升消费者的“回头率”。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离不开服务业技能人才的“一线操作”。

  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展服务专业领域的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完善服务业技能人才的职业等级标准及晋升制度,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模、尊重工匠、尊重服务技师的良好氛围。

  要创新中职和高职教育,基于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坚守和价值追求,因地制宜选择服务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在机制体制、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文化育人等方面,逐渐走出一条多样化的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另外,成都要进一步促进各类机构和人才的聚集,减低进入与准营“门槛”,引进国内外名校入驻成都,促进人口的净流入,以形成浓郁的消费人气和厚重的消费市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消费文化的特点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