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消费

奢侈品消费者的见异思迁(组图)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奢侈品消费者的见异思迁(组图)

  消费者对于“名气”的认同要远高于品牌的内涵,所以,只要能和大家混个“脸熟”,让大家知道你是个来自国外的、高端的尤其是比较贵的品牌,那基本上就不用太担心销量的问题了。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这是多少沉浸于爱河时男女之间的热辣情话,也是无数品牌试图与消费者建立的梦寐以求的亲密关系。

  然而,对于国际奢侈品大牌来说,中国的客户却是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据某机构发布的2012“中国时尚指数”显示,中国人对于消费奢侈品品牌的忠诚度极低。这份主要针对于国内一二线城市白领的调研报告称,国内消费者对五大类奢侈品品类(服饰、汽车、珠宝、腕表、化妆品、香水)的品牌持续率处于30%-40%之间,换言之只有30%-40%的国内消费者短期内(5年内)和中长期(5-10年)渴望拥有的品牌能够保持一致,大部分消费者会随着未来收入及相应消费能力的趋优预期,对品牌的渴望发生变化。

  这个结果与欧美这些奢侈品的成熟消费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美成熟市场的消费者重复购买同一品牌的商品比例为87%,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26%,而且随着收入的降低此比例呈下降趋势。

  其中缘由,颇耐人寻味。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严重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品牌认知度并不高,多数人基本上属于听说哪个品牌比较有名就去买哪个品牌的类型。典型的消费心理是“我就想买个可以彰显我社会地位的东东,哪个品牌为最多人所了解那就去买哪个”。

  在这种心态下,消费者对于“名气”的认同要远高于品牌的内涵。所以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方式是铺天盖地的软硬广告传播,只要能和大家混个“脸熟”,让大家知道你是个来自国外的、高端的尤其是比较贵的品牌,那基本上就不用太担心销量的问题了。

  这种简单粗暴的营销方式固然可以赢得一时的胜利,但长久来看则势必是下策。中国的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购买“流行”的色彩偏重,对于品牌的内涵和差异化了解并不够多,一旦“流行”过了头成了“大路货”,中国人弃之如敝履的速度也是飞快。从最初的疯狂追求,到满大街的大路货,LV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良好的客户粘性,品牌忠诚度低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外,多数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还处于“入门奢”的阶段,就像买iPhone那样,他们乐于花个几千块钱买个包包来撑个门面,但要他们的吃穿用度是名牌环伺则绝对承受不起。对这类消费者来说,有个名牌的商品来撑撑门面就足够了,如果再有钱,那就买个“更高级”的品牌,其自然也不会去主动获取该品牌的相关信息,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自然更没有什么兴趣。由此看来,想让中国人对单一的奢侈品品牌保持较高的忠诚度,真是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消费者的图片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