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消费

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神圣性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神圣性

  本书的中心目的就是去试图阐明后现代主义是如何兴起的,又如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富有影响的文化意象的。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并非仅仅是失去了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使自己的权力潜能得以实现而精心设计出来的一个“人为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知识和文化的生产、传递、传播等各个方面。本书各章还将认真探索被标识为后现代主义的种种体验和实践,并努力去研究和理解与这一范畴相关的各种更加宽泛的社会现象。

  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这就不免使人们普遍认为,消费文化对宗教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在考察宗教为消费文化提供方便、或消费主义仍继续支持某宗教维度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简单勾勒一下消费文化的一些显著特征吧。

  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许多研究都将消费文化追溯到十八世纪的英中产阶级(麦肯德里克等,1982)、及十九世纪的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工人阶级中,认为当时的广告、百货商店、度假胜地、大众娱乐及闲暇等的发展,可能就是消费文化的起源。(贝利,1978;埃文,1982;R.威廉斯,1982)

  另一些研究则着重指出,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初次显露了消费文化的发展迹象:广告、电影业、时尚和化妆品生产、交相传阅的大众小报、杂志和拥有无数观众的体育运动,使得众多的新品味新秉性、新体验和新理想广泛传播开来。(苏珊,1982;埃文)

  由于与一般宗教、尤其是清所恪守的传统古训(禁欲、勤奋、远见和节俭)背道而驰,人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所以,就经常有人假设说,消费主义导致了精神贫乏空虚、享乐型的利己主义。在三十年代,马尔科姆・库利(1951)就开始集中研究他称之为新“消费伦理的问题。新“消费伦理”最初产生于那些豪放派艺术家们和格林威治村的一批知识分子之中,并以此作为对教职业伦理的公开抨击。库利指出,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这种新消费伦理被广告业所控制、它大肆鼓吹的是得过且过、享乐主义、自我表现、美的身体、异教主义、逃避社会义务、向往遥远国度的异域风情、培养生活情趣、使生活具有独特的格调。

  很明显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足,商品、产品和体验可供人们消费、维持、规划和梦想,但是,对一般大众而言,能够消费的范围是不同的。消费绝不仅仅是为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阿多诺,1967;詹明信,1979;莱斯,1983)相反,通过广告、人众传媒和商品展陈技巧,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所以,影像的过量生产和现实中相应参照物的丧失(这点我们已在前面关于后现代文化的章节中提到过),就是消费文化中的内在固有趋势。因此,消费文化中的趋势就是将文化推至社会生活的中心,不过它是片断的、不断重复再生产的文化,以凝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当然,在此我们务必小心,对待文化,不要仅停留在记号与影像的系统层次上,要进一步考虑到它们在日常实践中是如何被运用的?是谁在从事文化生产和传播工作?要回答后一个问题,则又需要讨论专家在符号生中的作用,讨论从事经销、发行和供应文化产品的各种文化媒介人。这是我们马上要讨论的问题。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势必要表明通过所有的消费文化影像来积极培育某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即:个人被鼓励去采用种对商品的非效用性态度,以精心选择、安排、改用和展示自己的物品(无论是装饰品、房子、汽车、服、身体,还是闲暇消遣),从而用独特的风格来显示出物品所有者的个性。

  从某种角度看,消费文化中的电视,尽其所能使神圣的东西碎化为信息之洪流,如同曾经各各自封闭立的符号和记号现在邻相接在一起一样,它们也混汤带水、混乱不堪地并置排列在一起。然而,有争议的是,电视播送的事件、仪式及场面,是否也能营造出类似的节日性气氛?(达耶与凯兹,1988)这些事件如加冕典礼、婚礼、国葬、甚至于摇滚音乐会和体育赛,可以生成(或再一确认)对社会冲突和竞争予以支持的道德致性,从而彰显其神圣感,但是,在在现代社会中,通过电视,我们更加有意识地去创造传统、生产“卡甲斯玛”和神圣的象征、操纵道德一致性,所以,我们不应把那些事件仅仅看成只是在为下一代提供新的神圣感。

  正如涂尔干所指出的,这些产生极度兴奋与“炙热情感”的场合,由伴随着共同的吟唱、舞蹈、仪式等活动,而被进一步强化了。六十年代可以说就是这样的年代,那时,像“伍德斯托克”那样的音乐节、普遍性的兴奋激动热烈欢腾的场等突发性事件真是层出不穷。在此类热闹景象中,常规性日常世界转变成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神圣世界,人们时地生活在团结一致的空间中,几达理想之境。(铁雅千,1978;涂尔.1974)连续不断的众多集会常常结合着重新激发原初的神圣感仪式,它如同“蓄电池”一样,为较为世俗的常世界中的人们,提供炙热的情感源流、(柯林斯,1988)诸如邦迪(Band Aid)、福迪(Food Aid)、尼尔森・曼德拉音乐会(the Nelson Mandela)及国际流等电视摇滚音乐会的壮观场,也可激发起更直接的情感团结,重新唤起和强化人们的道德关怀。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 Rock Festival)在美国纽约州北部城镇伍德斯托克附近举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之一。该音乐节最早举行于1969年,又分别于1994年,1999年举行了第二、三届,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规模与阵容史无前例,标榜“音乐与艺术的结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美国消费文化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