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爆梗消费着打工人的情绪 原创
早安?打工人?仔细一看还挺有意味,短短的五个字包含了社畜们无奈、调侃和自我激励的复杂情绪,堪称汉语的博大精深。
虽然身为“打工人”,但这个“打工人”的梗却无法让我共情。因为这个被玩烂的破梗,是在消费我们的情绪。
微博热搜的最高阅读量已经达到了2.5亿,随着热度的增加,越来越多人在用这个梗,虽然没几个人知道它是怎么火起来的。
我的人生规划,是在新加坡念高中、英国念本科、美国念研究生、法国念博士、 然后在加拿大没得病就孤独终老,得了病就安乐死。
然而,随着梗的热度越来越高,各种文案和表情包在网络上铺天盖地,我们已经很难准确找到梗的出处。
即便你搜网友的帖子,想了解“打工人”的梗到底怎么火起来的,他们也不能给你答案,只能给你丰富的二次创作产品。
豆瓣帖子《早安,打工人,这个梗是怎么火起来的,突然之间大家都在用》,已经变成打工人的段子集锦/豆瓣@千红一窟
随着打工人的梗席卷网络,越来越多人善于借助这个梗表达生活中的辛苦。无论是职场人士、学生、明星,乃至宠物、人工智能,只要你的生活存在、不情愿地让渡自我的因素,你就是打工人的同胞。
越来越多人以打工人自居,如果你没听说过这个梗,或者并不喜欢用梗,对于已经习惯网络流行语的的人眼里,你也是一个打工人。
铺天盖地的打工人文案和表情包已经在裹胁着我们的情绪,要么自我认同是一个打工人,要么成为别人口中的打工人。
这个极具情绪渲染力的梗,似乎在要求着全网络的人参与这次狂欢。无论主动或被动,只要你生活在网络空间就会受到影响。
在熟练了网络流行规律的人眼里,“早安,打工人”或许是一个破梗。但不可否认,“打工人”的流行表明它精准地把握了集体情绪。
与打工同时期火起来的,还有“内卷”一词。“内卷”原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一种社会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
如今,“内卷”被用来形容当代社会的竞争和内耗。社会学家项飙指出,如今的“内卷”是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明明知道竞争不一定有收获,但如果不竞争就会被淘汰。
当个人价值被统一的标准固化,工作的意义比起实现自我的价值,更多情况下只是充当岗位上高效的螺丝钉,如果不参与竞争,就可能被其他人替换,于是产生了焦虑。
生活陷入了囚徒困境。即便你不喜欢高强度的工作,但会有其他人能够承受并获得更高的报酬,有了竞争心理,你也会选择回报更高,同时代价更大的工作。
“早安,打工人”丰富的意味体现着人们对语言的改造能力。它是对社畜身份的调侃,用诙谐幽默的语调,传达着社畜们对生活的无奈。
另一方面,“早安,打工人”又传达了微妙的乐观态度——虽然很辛苦很不情愿,但是为了生活,再难熬也要坚持下去。
客户三番几次提出无理要求,你要笑脸相对,因为你是打工人;老板半夜让你改PPT,你要负责地接受,因为你是打工人;昨天晚上失恋,今天还要七点起来赶一个小时地铁,还是因为你是打工人……
“打工人”梗让各行各业的人感受到了共鸣。无论你在什么行业,你是什么年龄,都能感受到这个梗背后强烈的集体情绪。
也许一直以来我们都在默默地工作,独自消化生活中的各种情绪。但这个梗的出现,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讲出了我们的感受。
但这种共同的情绪却是短暂的。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现实生活中。“打工人”梗虽然表达了某些共同的感受,但生活中我们都拥有着独特的经验。
“打工人”梗给了我们一个共情的假象,但无法承载现实中沉甸甸的痛苦。面对具体的生活,“打工人”梗显然缺乏说服力。
当它在社交网络上越来越流行,当它逐渐地影响着我们的表达习惯,甚至代替我们定义自己的生活状态时,你会不会想说:够了,很无聊。
贾君鹏不存在,贾君鹏的妈妈也不存在,但在商业推手的有心助力下,这个梗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也创造了大量的热度。
无意否定这种正常的商业现象。只是作为个人,我们需知道,情绪不是用来消费的。而商业对情绪的消费,一定程度左右了我们的自主性。
- 标签:消费别人是什么梗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网路爆梗消费着打工人的情绪 原创
早安?打工人?仔细一看还挺有意味,短短的五个字包含了社畜们无奈、调侃和自我激励的复杂情绪,堪称汉语的博大精深…
-
短信催收
借款人申请了,本来是应该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进行还款,但由于生活中可能会遇见一些紧急事件,导致借款人手头紧张,逾期…
- 全国短信催收平台大面积停止服务!催收员只能手动发短信了
- 网贷逾期催收短信分析:加入全国失信人员名单是假的!
-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系统(附入口)
- 人人查裁判被执行类之限高消费人群查询
- 通过姓名查询限制高消费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