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集团老总眼中的2023
每逢新年伊始,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都会邀请出版传媒集团负责人,对上一年度亮点进行回顾评点,对新一年行业发展进行展望研判。2023年高端预测如约而至,希望透过他们对行业的深度观察和思考,一道感受逐步恢复生机的出版业新气象。
一是出版业总体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2022年传统出版整体震荡下行,新型出版业态尚处于培育期,疫情起伏不定、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扰动不止,加之纸张成本不断攀高、物流运输时断时续,出版业发展动力断档、步履沉重,利润率持续下降。同时,出版产业链相关企业也受到冲击,出版进出口贸易因人民币汇率波动、国际运费上涨等因素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接下来,在新的一年中,随着中央一系列关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重大举措落地,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文化消费、文化进出口贸易、文化交流活动会很快回归常态,出版业及相关产业链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稳中向好,整个出版业会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新气象。
二是随着线下消费的复苏,图书线上线下销售格局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过去3年,出版产业生态加速变化,人们获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渠道从线下实体快速向线上平台转变,满足文化需求的方式逐渐从严肃阅读、深度阅读、连续阅读加速向碎片化、移动化、快餐化的“浅阅读”转变。近年来实体书店经营惨淡,实体书店的在架品种数、在架动销率、高上架品种占比等指标不断下降。传统纸质出版增长逐渐逼近天花板,2021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阅读量同比减少,数字阅读率已超过传统阅读率,手机阅读率甚至超过50%。2023年线下实体有望加速摆脱疫情影响,通过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升级消费体验,挖掘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推动线下销售回归正轨。从线上看,当前网店渠道销售占比越来越大,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直播平台超低折扣、盗版猖獗对市场的影响愈加明显。相信这方面行业秩序会进一步规范,整个行业会逐步打破“高定价、低折扣”的恶性循环,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是出版融合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过去3年,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宣传文化专项资金等形式对出版企业的直接财政扶持急剧减少,同样受财政开支压缩影响,学校、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等机构客户需求以及由各种科研经费支持的出版项目全面收缩,同时,整个行业利润率越来越低,多重因素导致出版单位的现金流紧张,对融合发展的投资有所收缩。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出版业已普遍认识到,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自身内容特色为本,以适用性技术为要,推动优质内容和新兴技术的深层次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平台建设。2023年随着市场好转、经营改善,出版业在融合发展方面的投资可能有所增加,但会更倾向于适配市场需求的项目、能够或已经产生现金流的项目,会更重视项目质量和投资回报率。
一是稳中求进。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同时,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出版业应把稳增长放在首位,依靠外部拓展、依靠降本增效、依靠改革创新,奋力进取,实现更高质量、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是统筹。中央强调,做好经济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做到六个统筹。对于出版业来讲,落实好中央部署,也要统筹把握好几个关系,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传统出版和新型业态的关系、产品质量和产品数量的关系、开拓市场和强化治理的关系、敢闯敢为和讲纪律守规则的关系、长远和当下的关系等等。
2023年是中国出版集团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的深化之年,是走出疫情迎头赶上的发力之年。集团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出版传媒企业的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正确内容导向和经营方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向改革要效益、闯市场谋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强化高质量企业治理,凝聚提升集团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更好发挥集团各级党组织功能,把集团的重要优势和组织优势落实到、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优化组织流程,推进降本增效,加强资本运作,加快资产与业务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持全面从严治企,持续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完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
二是以提高出版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强化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巩固拓展集团核心竞争能力。持续深化导向管理和出版创新,抓实重大出版工程,做大主流出版,强化基础性出版,优化出版业务流程,提高出版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打造中国出版集团品牌集群,增强品牌认同,扩大品牌影响。
三是以推动融合出版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新型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企业的探索发展。立足集团出版特色和资源禀赋,加强数字内容创作生产,加快传统出版业态转型突破、创新发展。推动以“中读”平台、籍合网、新华书店网上商城为代表的新型出版文化服务扩大市场影响,推动以机器翻译、文化大数据、数字阅读、按需印刷、艺术品在线交易、科研学术资源进出口为代表的新型文化科技融合业态快速成长,努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罗 勇(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方面,防疫形势快速变化,在经历短暂阵痛期后,随着社会经济运行全面正常化,我国的图书消费,特别是线年下半年有望迎来全面复苏。从海外地区,特别是我国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来看,在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后,基本上要经历3~4个月的疫情冲击,随后人口流动、社会经济运行便会逐渐恢复正常。越南2021年10月大幅调整疫情防控,2022年2月交通与游客数量快速回升;我国香港地区在2022年3月宣布暂缓全民强制核酸检测,交通客流量3~4个月后恢复到正常;我国地区2022年4月防疫政策调整,经济和人口流动在4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伴随2022年底我国防疫形势新变化,预计我国社会经济将在今年3~4月恢复正常,考虑到文化消费的滞后期,将在下半年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出版业新媒体渠道将从流量运营转移到内容运营。近3年是图书渠道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所占份额越来越大。铺天盖地的低价促销让消费者应接不暇,甚至产生了“感官疲劳”,还不断侵吞出版业的正常利润,让出版单位苦不堪言,以价格引流的模式已不可持续。随着出版业持续加强规范经营和出版社的觉醒,新媒体渠道的“价格乱战”将得到遏制,内容将超越价格成为制胜关键。以东方甄选为代表的内容运营商率先跳出比拼价格的模式并取得成功,预示着新媒体渠道内容运营具有广阔的前景。
我最关注的政经产经关键词有两个,一是消费端的“扩大消费”。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做好五方面重点工作。其中,“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摆在了五大任务之首,并特别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实现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就要通过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这对出版业来说,是一个特别振奋的消息,今年我们一定要抓住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
二是生产端的“‘双百’方针”。中央提出要进一步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这将为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023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新华文轩将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出版传媒做“精”,推出一批具有四川出版特色的精品力作。如《品格》《启航:1921——中国党从哪里来》《成昆铁路》等重点出版物;如期完成《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白族土家族卷》《东都事略校正》《吐鲁番出土文献辞典》《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等国家“十四五”重点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集中推出《中医宝藏》《论语文献集成》等系列文献。
阅读服务做“深”,构建全场景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扩大文化内需战略,加快阅读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做好书店阅读服务,进一步优化阅读服务网点建设,推进老旧实体书店改造升级。二是做好大型展会阅读服务。坚持“全国性书展、全民阅读嘉年华、出版发行行业盛会”基本定位,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思路,全力办好2023天府书展。三是做好数字阅读服务,深入开展文轩数字化阅读工程,通过文轩九月、出版社网店等渠道推进数字化转型。
电子商务做“强”,通过创新链、服务链建设做强电子商务产业链。在创新链方面,重点做好实体书店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力争保持线上销售规模稳步增长,巩固文轩电商行业的领先地位。积极布局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渠道,发展网络“云店”,形成营销传播矩阵,巩固出版发行网络主阵地、主渠道、主平台的地位。在服务链方面,进一步优化采购、物流、配送、订单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全程服务链,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提升读者满意度。
教育服务做“稳”,打造综合性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双减”、新高考改革、职业教育改革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坚守“课前到书”的底线,力争教育服务业务稳中有升。深入挖掘教育服务市场新需求,积极拓展研学实践教育、教师培训等教育服务新空间,延伸教育服务产业链条。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业务转型发展,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教育信息化产品育服务,助力智慧教育产业发展。
文化IP做“活”,推动内容资源价值向影视、动漫、音乐、游戏等综合传媒延伸。打造文化IP,构建全产业链IP运营模式。一是加强融合出版品牌“天禧文化”“盐道街 3 号书院”建设,挖掘出版优质内容资源的IP价值,探索优质内容的新型传播盈利模式;二是完成“遇见松潘”大型文化旅游综合集群项目的象雄文化 IP+元宇宙场景打造;三是推进“看熊猫”融媒体平台建设,打造熊猫超级IP;四是推进知信链版权代理平台建设,构建版权运营产业链。
一是题材体裁的多元化。题材上,从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重大节庆日而开展的选题策划,逐渐扩展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体裁上,既有理论专著,也有通俗读物;既有长篇小说,也有漫画绘本;既有资料汇编,也有科普读本。主题出版的内涵不断延展。
二是出版主体的多元化。以往由于主题出版更多地局限在党史、国史、军史范围内,出版主体多为党政读物出版社,随着对主题出版认识的逐步深化,教育类、文艺类、少儿类、科技类出版社不断加入主题出版阵营,结合自身作者资源、选题资源、编辑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
三是载体形式的多元化。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加速融合,由一到多、由点及面的多形态融媒体产品纷至沓来,“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AI+VR”的多媒体传播形态日益增强,主题出版物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提高,真正实现有生气、接地气、聚人气。
从维护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对习总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和运用,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定期分析研判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强督导检查,层层压紧压实责任,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整改落实。
坚决守好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出版单位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选题审核把关,尤其要加强对引进版权图书内容的审核把关,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新华书店、图书大厦、内山书店、津读书苑要筑牢图书发行阵地,坚决拒绝销售非法出版物。印刷单位要严格执行书刊印刷有关法规,坚决拒绝印刷非法出版物。天津市出版对外贸易公司要发挥进口图书内容审核把关作用,严加防范境外“问题图书”流入。集团官网、各单位网站和集团各类新媒体平台,要聚焦主题主线、强化正面宣传,严格落实信息发布的“三审制”。举办思想文化类会议及相关文化活动,严格履行“一会一报一审”和网络直播备案程序。靠前发现舆情,迅速研判处理。
2023年,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将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聚焦主题精品,服务时代需要,推动出版主业提质增效。加速推进出版融合,实现数字化内容生产和营销双轮驱动。探索开展全版权运营,以IP赋能全产业链增值。深化向教育全产业链服务商的转型进程,巩固教育板块的支柱地位。提高服务全民阅读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振兴发行板块。积极防范化解风险,提升治企兴企能力。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六方面。
一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文献古籍整理出版、传统文化大众化出版、传统文化出版“走出去”、杨柳青数字博物馆、美术社社藏书画数字化等方面着手,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
二是积极布局网络文学板块建设,通过网络文学作品线上发布+纸质出版+IP开发,建设“百花谷网络文学基地”,积极申办新刊《网络文学评论》,提高传统出版在网络文学领域的影响力,生产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多终端传播要求的融合出版产品。
三是扎实开展亚洲经典互译项目工作。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做好第一批中老(挝)互译3种图书成果的宣传营销,发挥好作为中蒙互译项目主承办单位的作用,完成好第一批10种图书的翻译出版工作。积极争取中沙、中阿互译项目落户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四是高质量完成“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建设,重点加大数字版权、电竞游戏、网络文学、智慧教育等领域招商工作力度,做好园区运营,努力培育数字融合出版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使数字融合出版产生规模效应,成为集团出版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整合、创造转化、赋能增值,形成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资源相得益彰、融合发展的良性格局。
五是深挖百花品牌价值和作家资源,集全集团之力办好第20届百花文学奖及第三届“百花文艺周”,通过举办高品质的线上线下活动,营造书香浓郁的天津文化氛围。
六是对标《天津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建设方案(2022—2025年)》,加快教育出版融合发展步伐,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应用新场景,开发拓展素质教育新资源,扩大“天教智云”数字教育平台的影响力和应用范围,推动平台数字课程教学和纸笔互联智慧作业等产品在试点落地的基础上实现销售。
- 标签:消费场景 翻译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出版集团老总眼中的2023
每逢新年伊始,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都会邀请出版传媒集团负责人,对上一年度亮点进行回顾评点,对新一年行业发展进行展望研判…
-
消费型重疾险大概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2022年09月15日的今天给大家介绍有关于“消费型重疾险大概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一起来看看 重疾险可以弥补被保人的收入损失…
- 时装周上重现的中国面貌
- 315法律专家揭秘消费陷阱——网购篇
- 中国消费最低的城市(十大消费城市排名)
- 廉价入华的SUV近乎0噪音一口气直降8万多成为销量王
- 跳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