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巴中旅游着力破解手捧“金碗”吃“穷饭”难题
本报记者 高启龙 史晓露
近日,巴中市恩阳古镇旅游综合建设项目5亿元贷款获批。这笔贷款将用于改造修缮古镇重要景点,提升景区核心区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品质,使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形态、功能分区和布局更为合理。
这是恩阳古镇获批的最大一笔PPP模式旅游综合建设项目贷款。恩阳古镇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古镇的旅游综合开发进展缓慢,此次借助项目的实施,恩阳古镇将重现活力。
近年来,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巴中市积极谋划点“绿”成金,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以全域旅游规划为引领,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改革举措,务实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破解手捧“金碗”吃着“穷饭”的难题。
深化改革,让“金子”发光
“巴中从不缺旅游资源,三国文化、隋唐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璀璨夺目,还有蔚为奇观的自然资源,如诺水河、光雾山。”巴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黄鸣说。
然而,巴中旅游过去却一直不温不火。脚踏“金土地”、手捧“金饭碗”,却吃着“穷饭”,如何破解?
“体制不活,观念不新,产业体系不完整,我们进行文旅融合方面的深化改革,就要扭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展开,坚持刀刃向内,推动革故鼎新,倒逼服务提升。”巴中市委书记罗增斌说。
2017年12月,巴中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在全域旅游上奋力突破,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一个月后,巴中将光雾山景区、诺水河景区、德记大楼、江北宾馆等优良资产进行整合,成立市文旅集团。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旅游工作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包括整合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扶持奖励等措施,培育中小微企业。
除资源整合外,巴中还强化资金整合,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中单列旅游专项发展基金10亿元,搭建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市场撬动作用。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旅企业已达100个,单位个数居全省第3位,共实现营业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12.1%。
文化融入,把风景看透
过去,巴中不少景点面临着过路游客多、过夜游客少的问题。如何留住客人?巴中着力提升旅游产品背后的文化吸附力。
近日,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在光雾山景区首演。“既能看山玩水,又能品读文化,既丰富了旅游业态,又延长了旅游时间,提高了旅游收入。”黄鸣说。
“我们来巴中不再是看山赏水、车行人走,现在有了足够的文化产品让我们留下来住下来,把风景看透,领略背后的丰富文化。”重庆游客周辉告诉记者。
在深化文旅融合中,巴中坚持能融尽融,能融全融,整合特色资源要素,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全域旅游品质,构建景城、产城、城乡一体化全域旅游新格局。
以平昌县为例,该县开展“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建设,在不同新村挖掘、培育不同的特色文化。驷马镇元峰村培育现代农业观光文化;得胜古镇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南天门森林运动公园重在培育山地运动文化;白衣古镇被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突出忠孝勤廉传统文化……130多公里乡村文化旅游环线,构成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化长廊。
巴中市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条件成熟的景区引入多种类型的体育赛事、丛林穿越等参与性较强的项目。
产业多元,促贫困户脱贫
日前,位于巴城近郊的天马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换妆开放。该度假区总投资12.6亿元,空间布局为“一心两翼”,即以天马山康养小镇为核心,包含东翼康养度假区,西翼药乡观光体验区。该度假区开放以来,带动了沿线群众脱贫致富和就业增收。
巴州区以该度假区为中心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成109公里旅游环线,实现农旅融合。旅游环线上,不仅建起巴药产业、特色茶叶、有机果蔬等产业,还利用有特色的村建起村史馆,让游客体验地道的农耕文化,带动沿线26个贫困村2014户贫困户如期脱贫。
近年来,巴中积极推进“+旅游”“旅游+”模式。“+旅游”即文艺、非遗、文化产业等+旅游,让文化有繁荣的载体;“旅游+”即旅游+农业、体育、康养等,推动旅游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2018年,巴中全市接待游客2936.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8.8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66%、18.39%,文旅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7%。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67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37%、13.68%。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